书海居 > 穿越小说 > 红警至清末 > 第48章 初见东北王(上)
    这样一个思想不解放的中国,谁愿意站出来,谁就是傻子!——傻子张晓磊

    卡车的速度倒让他们的行动迅捷,出了关,张晓磊就到了日本人的势力范围了。

    只是和他预想不同的是想象之中的重重阻截并未发生,看来东北地区还真是纷乱的地方,俄国人,日本人,各山头的土匪,清军,其他各国势力,在这里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眼线和力量。

    这使得这里虽然危险重重,但同样这里的任何一方的势力在这里都不能一手遮天,这样的情况下,让张晓磊这个新来的非常的开心。势力本来就众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对于外来的新鲜势力,有人去打压就会有人去拉拢。所以危险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机遇。

    而机遇,恰是张晓磊最善把握的一种东西,他只要看准了机会,哪怕只有五成的机会成功,他也会冒险一试,因为他一直相信一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有付出虽然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没有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

    张晓磊这一路所见所闻,让他暗叹当今中国,还停留在落后的农耕社会,思维落后,不论是思想意识还是社会现状,都是用的老一套,历史发展证明工业时代必然强于农耕时代,同时农耕时代的的思想思维也必然强于农耕时代的思想思维。

    当时中国人根本不会去睁眼看世界!只是停留在书籍上,或老祖宗说过的国外的情况,只认为那是“蛮夷之地”。

    就说中日两国之对比。

    距甲午战争爆发还有七年之久,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长小川又次就已经向天皇提交《征讨清国策案》,对清国内部弊病及战力实情,有相当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清国不堪一战,无资格做日本的“唇齿相依之国”;现今“乃豺狼世界”,不能“对如此国家动辄以宽仁相让”,相反,应赶在列强之前,“乘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

    意思就是趁着清朝人还没有成长起来,就将他狠狠的打趴下。

    再看清廷高层对日本国力与战力的了解,其中真的有不可言说的痛苦。那个时候清廷最高决策层,可大致分为三个梯次:最顶端者,就是垂帘已久之慈禧太后与亲政日浅之光绪皇帝;次者,则是帝党、清流魁首翁同龢与北洋领袖李鸿章;再次者,则是举足轻重之地方疆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

    当然,要说对日本情状了解最深的,莫过于李鸿章。早在1864年任江苏巡抚时,李鸿章即注意到了日本对中国的潜在威胁,曾致信恭亲王等人:日本正派遣宗室、大臣子弟出洋考察西学,已渐见成效,该国“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我无以自强,则将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意思就是当中国强大的时候,日本就依附中国,当中国衰弱的时候,日本就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

    鉴于日本正“广购机器兵船,仿制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色技艺”,李鸿章甚至一度主张联络日本共拒西方列强,故曾于1870年建议朝廷与日本订立平等通商条约,说明不可以传统天朝观念看待日本,“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

    但李鸿章的建议,既被清廷守旧派所阻挠。1870年日本政府派人来华要求订约通商,意思是按西方列强与中国所订之不平等条约模式,求取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及协定关税等不平等权利——李鸿章虽欲平等待之,但日本人却以此种平等待遇为耻。这次风波之后,李鸿章就已经开始注意日本的一举一动了。不过最嘲讽的还是,日本以与中国平等为耻!

    当时的情况,人人都和中国有不平等条约,谁愿意例外呢?

    但李鸿章对日本并无可靠情报来源,往往过度依赖驻日官员的观察汇报。这些人缺乏情报搜集能力,甚至胡乱编造,甚至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也不例外。李经方于1891年担任驻日公使,同年北洋舰队访日,李经方给总理衙门的反馈是:中国水师“兵威之盛,雄视东方”,故日人“特有意修好”,“同洲之国情谊可恃”。

    而事实是:日本政府深受刺激,随后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北洋舰队的军备扩张措施。但大致上,李鸿章对日本军事实力的认知,还算靠谱。甲午前夕,其奏折称:“详考各国刊行海军册籍内载,日本新旧快船推为可用者共二十一艘,中有九艘自光绪十五年后分年购造,最快者每点钟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大致还算符合事实。

    总体而言,甲午前夕李鸿章迟迟不愿对日宣战,并不是在于他对日军之战力有多少切实了解,而在于他对北洋海军之实情了解最深,就像他晚年说过的一句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可想而知。翁同龢身为光绪帝师又是清流领袖,对日本从来没有任何研究,但是他身边的很多大臣,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在对日宣战问题上均保持着不可理喻的自信。

    比如,余联沅奏折称:中日之战,上策乃直取东京,可见他心中的狂妄自大。再比如,翰林院侍读学士准良奏称,“倭人所恃铁甲战舰,仅有大小二艘”;翰林院编修曾广钧奏折称,“彼国只有铁甲一艘,名曰扶桑,……(速度)并不算快。此舰尚不足畏,其余各舰悉系同治年间所造木质旧船,更不足数,……若以交战大洋,直同儿戏”;江南道监察御史钟德祥奏称,“日本倾国兵数不当中国之一,又弱不经战,虽有甲船,而能与吾定远、镇远较坚厚,仅有名速力者一艘差可强颜耳,诸下者或不及向时船政之木船”这些人在未经任何调查和考证的情况下就胡说八道。

    而这些人,乃是清廷为数不多的“清官”,他们尚且如此认定日军的不堪一击,更别说别人了。

    素有老成谋国之誉的疆臣像刘坤一、张之洞,更是没有两样。刘坤一身为湘军领袖,起初将甲午之战看作李鸿章淮军自己的事情,在一旁袖手旁观,认定日本绝非中国对手,所以他虽然身为两江总督,江苏沿海一带防务却迟迟未作任何规划。张之洞则素来认为,日本是海权国家,而中国是陆权国家,彼此之间无利害冲突,不妨结盟对付俄国……

    战事爆发后,张之洞的心中也极为乐观,认为只要中国闭关绝市,就能让日本人屈服,他对日军战略及战力,可以说是毫无了解。诸多封疆大吏中,刘坤一乃老臣典范,张之洞乃新锐楷模,二人尚且如此,其他的更不用说。

    至于“最高领袖”光绪与慈禧,前者见识浅陋,并且深受他的老师翁同龢影响,还想着借助对日战争巩固自身地位;后者虽然秉政已久,但对日本素无认知,一方面正急于于操办自己的六十大寿,认为兵凶之事乃不详之兆,另一方面,她不愿看着光绪因战事胜利而崛起,也不愿意战事失败而波及国家和他个人的寿典,所以立场始终模棱两可。

    所以说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便是因为中国无一人睁眼看世界!

    而张晓磊,这个从现代穿越过来的年轻人,绝对是这个时代将世界看的最清楚的一个。所以他没有去找光绪皇帝,没有去找李鸿章,张之洞。而是选择最为弱小的张作霖,便是因为,张作霖虽然是土匪出身,但他眼睛雪亮,知道洋人的厉害,知道日寇的野心!手机用户看红警至清末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300.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

  1. [都市小说]神州战神
  2. [修真小说]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3. [穿越小说]炮火弧线
  4. [修真小说]苟在女魔头身边偷偷修炼
  5. [玄幻小说]极道武学修改器
  6. [修真小说]开局女魔头负了我
  7. [穿越小说]骗了康熙
  8. [科幻小说]帝国从第四天灾开始
  9. [玄幻小说]明尊
  10. [玄幻小说]这个体质便宜卖
  11. [都市小说]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12. [玄幻小说]超品渔夫
  13. [玄幻小说]九龙归一诀
  14. [都市小说]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15. [穿越小说]机战之无限边境
  16. [穿越小说]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17. [修真小说]我在凡人科学修仙
  18. [玄幻小说]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
  19. [玄幻小说]仙工开物
  20. [玄幻小说]龙渊剑神
  21. [都市小说]超级修真弃少
  22. [都市小说]穿越香江之财富帝国
  23. [其他小说]修仙琐录
  24. [玄幻小说]神农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