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居 > 其他小说 > 嘉靖帝 > 第七十三章 亭下臧否辩濮议(一)
    南国之仲秋,没有秋高气爽的凉意,仍旧残留几分暑气。
    兴府内官蜂拥而入,将茶盘、檀香炉子、瓜果,尽数搬到了中正斋外的凉亭里,便纷纷退了出去。
    只留袁宗皋、余珊、朱厚熜、黄锦四人,于凉亭飞轩之内。
    正所谓: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余珊与袁宗皋并肩立在凉亭依栏之前、飞檐铜兽之下。
    秋风卷动兽口中的小铃。
    萧瑟之音,漫卷开来。
    斜刺里,朱厚熜在弄弄秋意里,不禁陷入沉凝之中。
    何为濮议之争?
    却说,赵宋时,宋仁宗无子嗣,英宗以旁支的身份,入继大统。
    当是时,英宗生父为濮安懿王。
    治平二年,英宗把已故濮王的名分问题,交给礼官和侍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从此拉开了濮议之争的序幕。
    按照儒家礼制,帝王由旁支入继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再称本生父母,为父母。但是,血浓于水,在位于九五之尊之后,首先想到的乃是加封自己的父母。
    是以,封号之争在所难免。
    受儒家思想影响,赵宋群臣,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派主张英宗应称濮王为皇伯,“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而另一派主张英宗应该称濮王为皇考,“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
    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庭论英宗生父的名分。
    当时仁宗逝世已有十四个月,英宗用缓兵之谋,等过了仁宗大祥,也就是待到满二十四个月再议,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态。
    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八个月个月的论战,这就是赵宋史上有名的“濮议”之争。
    昔年,随袁先生读到“濮议之争”时,朱厚熜便觉的颇有几分不可思议。
    前朝赵宋,于外,北有契丹人虎视眈眈,西有党项人伺机而动;于内,朋党之争不绝,“三冗”缠身,可谓是内忧外患。
    值此内忧外患之局势,满朝朱紫,居庙堂之高远,却因这所谓的“濮议”,一争便是近乎两年之久,何其可笑。
    又何其可悲?
    然而自得智脑之后,待他知晓了“大礼议之争”时,满心的不可思议之外,更多了几分无名怒意!
    朱家江山,要亡于百五十年后,而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却因所谓“大礼议”,一争便是三年,何其荒唐!
    凉亭里,一番寒暄过后,余珊端坐石椅,背脊挺的笔直,眉目之间一丝不苟,眼眸里却有几分探究之意。
    “听闻世子与仲德兄,欲臧否赵宋濮议之争,却不知世子从濮议之论里,可有所得?”
    此时,朱厚熜正是愤懑盈胸,听闻竹城先生之问,浓眉一轩,道:“不怕先生笑话,我在濮议之争里,只看到了荒唐二字。”
    清癯的脸上浮露出一抹笑意,余珊与袁宗皋二人悠然自得,推杯换盏,旋即目光齐齐落在朱厚熜身上,笑道。
    “哦?且说来听听。”
    朱厚熜当即拱手,凝眉开言道:“北宋立国伊始,于外,幽蓟十六州落于契丹人之手,北方屏障顿失,边患不绝。宋仁宗时期,宝元元年,河西走廊的党项人李元昊,称帝立国,至此可谓是边防尽怀。
    于内,朋党之争不绝,冗兵冗员冗费,所谓三冗,困扰满朝朱紫而不能决。值此内忧外患之际,这濮议之争,却旷日持久,争了近两年。损耗国力,而徒劳无功,岂不是荒唐。”
    言罢,朱厚熜目光灼灼,直视余珊,心中却不免多了几分忐忑,更添许多期翼。
    他不禁想起,昔日在张集孙府竹楼之前,这位竹城先生,醉饮痛斥皇明之十弊的场景。
    心中忐忑,是唯恐竹城先生如智脑之上的满朝朱紫一般,眼光局限于朝堂之争,忘却了皇明十弊的豪言,与以杨廷和为首的护礼派“同流合污”。
    期待的,同样是因其胸中豪言,期待竹城先生能摒弃这些礼法之争,而放眼于天下。
    出言之时,朱厚熜便在心中暗想:倘若竹城先生亦觉濮议之争荒唐,则日后践祚,足可依为心腹,不必再假手于张璁、席书等辈。
    可倘若连竹城先生,亦觉得濮议之争乃是正理,那便足可见礼法之重,如若泰山之不可越也!
    那么,他践祚之后,仍旧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道阻且长。
    满含期待的看着余珊,但见余珊与袁宗皋相视一笑,抚须笑道:“前朝濮议之争,乃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世子能说出荒唐二字,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石案之策,朱厚熜闻言,心中长吁一口气。
    听闻余珊言“题中应有之义”时,朱厚熜委实是满心沉重,失望盈胸。可待得余珊说“荒唐”二字难能可贵时,一股前所未有的惊喜,陡然间自心底升腾而起。
    心中,是蓦然间多了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触。。。日后,竹城先生,可大用也!
    便在此时,余珊笑饮琼浆。
    酌了一口寒潭春,正色道:“濮议之争是北宋英宗朝,围绕着对其生父濮王赵允让能否称亲,而掀起的一场朝堂之大争。上至皇帝,下至朝臣,乃至太后,俱都牵扯其中,英宗皇帝在位短短五年里,濮议之论,可谓是贯穿始终。”
    言语微顿,余珊俯身为袁宗皋斟酒,而后笑道:“为何说是题中应有之义?盖因此濮议之大争有三。其一,乃是母疑子惧之下的帝后之争;其二,乃是礼法之辩下的朝堂之争;其三,则是政见相左之下的朋党之争也。
    有此三争,濮议之论,势必是在所难免。”
    语落时,一阵击节赞叹之声,自斜刺里传来。
    原本闲庭信步、一脸淡然的袁宗皋,神色蓦的肃然,深邃的眼眸里,陡然浮出钦佩之色。
    便见袁宗皋赞叹着,畅然笑道:“好一个母疑子惧下的帝后之争,好一个礼法之辩下的朝堂之争,好一个政见相左之下的朋党之争。竹城兄一语道尽濮议之争背后的玄机,委实是妙极!”
    这一刻,朱厚熜亦是心中一震。
    智脑之上的“大礼议”,起于杨廷和等人,欲效仿赵宋濮议故事,可背后的深意,岂不是正如竹城之言?
    需知,不足两载之后,皇帝大行,诸宗室近枝里,能兄终弟及而继承皇位的,可非止是他兴王这一枝。
    益王朱佑槟、衡王朱佑楎、荣王朱佑楎,俱有子嗣,俱在“兄终弟及”之列。
    可为何九五之位,最终花落兴府?
    其中杨廷和与张太后,又岂能没有谋算?
    倘若是益府、衡府、荣府世子中的任何一人践祚大统,其父辈尚在。杨廷和、张太后二人是否会忧虑,新皇之生父插手朝政?
    与此同时,兴王升遐,只留下他这尚在冲龄的世子,若继承皇位,于张太后而言,权柄不失,两全其美;
    于杨廷和等朝臣而言,主少国疑,不正是“圣人垂拱”,朝臣“致君尧舜上”的好时机么?
    帝后之争,朝堂之斗,真真是一语道破万般玄机!手机用户看嘉靖帝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112182.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

  1. [其他小说]注定富贵陆凡沈清无错版
  2. [穿越小说]骗了康熙
  3. [其他小说]现代化勇者
  4. [都市小说]穿越香江之财富帝国
  5. [其他小说]守林员的一生
  6. [玄幻小说]这个体质便宜卖
  7. [玄幻小说]极道武学修改器
  8. [其他小说]我成了紫名NPC
  9. [玄幻小说]究极莽夫
  10. [穿越小说]扼元
  11. [其他小说]玉冰修罗传
  12. [玄幻小说]太古神尊
  13. [都市小说]讨逆
  14. [玄幻小说]诡秘:从阅读者开始
  15. [其他小说]星河霸者
  16. [科幻小说]诸天从婴开始
  17. [其他小说]斗罗大陆之澜
  18. [玄幻小说]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
  19. [穿越小说]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
  20. [其他小说]网游之率土蜀汉
  21. [穿越小说]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22. [都市小说]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23. [修真小说]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24. [穿越小说]重生都市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