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居 > 其他小说 > 长安朗月行 > 49 五胡乱华
    事实证明,现实总是与愿望背道而驰的,事实更证明,酒肆果然是消息传播最快的地方,不但快,而且无比的鲜活生动加油添醋,连泠风脸上那块疤都被艺术加工成了一朵花。
    ……还好没说是一枚刺青,要不还以为我是个受过墨刑的在逃犯呢……泠风在听到当日酒肆之事的版本之一时做出了以上评价。
    之所以是之一,是因为版本实在太多了,除了都是小孩这一共同点,相貌、年龄、发型、衣服颜色、甚至连高矮胖瘦都不一样,泠风当日发表的慷慨陈词版本更是五花八门,让她甚至怀疑当天讲话的真是自己么?
    真正让她大跌眼镜的是,这番言论引起了一场大规模全民辩论大赛,辩题分别是“曹操是汉贼还是英雄?”以及“五胡乱华”,后一个不能说是一个辩题,而是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下面又衍生了各种辩题。
    泠风暗暗叫苦,这两个都是了不得的大议题,前一个关系到何谓忠臣?忠于国家还是忠于帝王?那历来的篡位者是不是都可以用为国为民来为自己辩护?这可是被统治者极端忌讳的话题啊!
    后一个更要命,不说别的,就说现在的陛下李二同学,他的奶奶独孤氏、外公窦毅(纥豆陵毅,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将鲜卑姓改回汉姓)和外婆宇文氏都是鲜卑人。
    当然严格来说,独孤氏的生母是汉人,她是1/2的汉人血统的鲜卑人,而纥豆陵毅祖上是东汉的大鸿胪窦章,窦章之子窦统逃亡到拓跋部落避难才改的鲜卑姓,虽然这已经是五百年前的事儿了,但追根溯源也算是汉人嘛。
    也就是说,李二他爹李渊有1/4的鲜卑血统,而李二的娘亲窦氏则至少有1/2的鲜卑血统……等于李二身上有5/8的汉人血统,3/8的鲜卑血统,所以说没有五胡乱华大混血哪来的他?
    李二的曾祖父李虎还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因为功劳大还被赐了鲜卑姓“大野”,还有隋文帝杨坚他爸杨忠也因功被西魏恭帝赐姓“普六茹”,跟“大野”就前后脚的事儿,杨坚同学当了皇帝之后才下令天下汉人恢复汉姓,不然史书上隋唐两代的皇帝就都是普六茹广、大野渊、大野世民这样的了,真是情何以堪哪……
    另外我们彪悍的不许杨坚同学宠幸嫔妃的独孤皇后也是鲜卑人(独孤氏的小妹,大野渊的小姨),我们贤淑的长孙皇后祖上也是鲜卑拔拔氏……无法逃避的,现在所处的大唐就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此时此刻,从贵族到平民,可以说整个中原北方各种外族血脉和华夏血脉已经混得不能再混了。
    坑爹的民族大融合啊……泠风无语问苍天,她不是极端民族主义者,对各民族和谐共处也充满了美好的期愿,大融合本身没什么不好的,混一混血有利于基因优势组合进化。关键是,与其说这是水乳交融出来的“大融合”,倒不如说是将血肉置于一炉,白骨作柴,中华为鼎,烈火熊熊烧了三百年熔出来的一锅混血之汤,是“大熔合”。
    不管是熔合还是融合,都是完成时了,现在的成品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胡乱华”这样的命题实在是过于敏感。要真说起来,比起这个时代的人,泠风这个一千四百年后的人更没法拍着胸脯说我百分百纯血统华夏族,是不是纯汉族都难说,谁能保证这几千年来祖上没跟少数民族通过婚连过姻?能保证的那都是鬼扯。
    所以耿耿于怀于血统的纯洁性什么的都是很无聊的事情,至于说混了血就没有华夏族没有汉族那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血脉?血脉不是人体内流的那几千cc血液,跟别的溶液混一混就淡了,就没了。血脉是祖先传承下来的意志和精神,那是一份永远无法被磨灭的印记,是一滴永远无法被稀释的骨血!它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段基因链!
    有没有继承到这样的血脉,或者说,能不能激活这样的血脉,不是看血统的纯粹,而是看每个人自己有没有对祖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只要身体里还有一滴血是传自炎黄,你可以不是中国人,但只要你愿意,你依然是炎黄子孙,华夏后裔。
    而眼下围绕“五胡乱华”的各种沸沸扬扬的辩论,矛盾的焦点自然便是这华夷之别。从国子监诸学到酒肆饭铺,随处可闻辩论之声,加上正要对突厥作战,这话题更是分外让人兴奋。
    马周和李淳风都快欲哭无泪了,连周围的同僚都已经就这两个命题展开了若干次深刻的讨论,甚至朝堂上也有大臣逮着机会就发表一下相关的个人看法。
    而始作俑者泠风同志则龟缩在家中,大门不敢出二门不敢迈,任外面沸反盈天我自埋头当鸵鸟。
    “泠风,你是怎么想到‘五胡乱华’这样的说法的……”李淳风真心好奇。
    泠内牛满面地想我哪有这个水平啊亲!只好弱弱地道:“这个,小弟没有歧视各族人民的意思,胡汉一家嘛呵呵……这个,嗯,毕竟,怎么说都是中国国家衰弱民族不振才被入侵,现在好容易安定了,得总结经验教训啊,不然这样的事情多来几次,中华衣冠不复啊……”都得剃成那丑得逆天的铜钱头鼠尾辫啊!
    作为热血青年的马周倒是对“五胡乱华”这个说法颇为认同,只是眼下朝堂上从皇帝到臣子,身上带点异族血统的也不在少数,这话题太过敏感,他也没法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
    此刻听泠风这么一说,便点头道:“不错,混了三百年,归附、并入我大唐的胡族已经是大唐子民,勿需再提。但国界之外却还有秣兵历马觊觎我大唐疆土百姓的无数胡族,若有朝一日他们都归于我中华,那自然可以胡汉一家,若是不能,那我中华就永不能忘这三百年血肉白骨铸成的教训,时刻惕厉自省奋发图强,我不侵他族,也不容他族欺我!”
    泠风立马拍手叫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哥说得好,大哥说得妙,大哥说得呱呱叫!”
    马周没好气地拍一下她的脑袋,“你才呱呱叫……”
    李淳风也笑着揉了揉泠风的脑袋,又问马周道:“大哥,陛下对此事是何态度?”
    马周摇了摇头道:“陛下不曾表态,倒似乎也没有不高兴的意思,有时候大臣们偶尔提及陛下还听得津津有味的……”
    确实也是,皇帝要是一表态这事的基调就要盖棺论定了,可是你让他怎么表态呢?虽然中国向来血统是随父系,他是汉人不假,还是出身于“五姓七望”这样的名门望族,但怎么说身上也有着鲜卑血统,对“五胡乱华”这样的说法多少有点别扭。
    然而作为皇帝,从他的职业角度来说显然是欢迎和支持一切能维护统治稳定统治巩固统治的言论,他绝对不希望看到大唐也被五胡这么乱一次,而且他本人也是十分刚强铁血之人,说得狠一点,只要是敌人,连亲兄弟都下得去手,打起别人来更是毫不手软。
    所以他担心的,主要是怕这个观点引起广大胡族同胞的不满,民族问题历来都是敏感问题啊!
    所以马周很快就知道了陛下对此事的真正态度,因为他被找去谈话了。说起来,马周被找去谈话的频率是相当高的,用凤陛下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天没见马周就想他。这话让众臣对马周的看重又高了n分,各种羡慕嫉妒恨啊……泠风则是华丽丽地打了个冷战,怎么就那么,那么的腐向呢……
    当然,作为高深莫测的陛下,发表看法前都是习惯让臣子先说。马周便说:“臣以为,历史需要公正客观地看待,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打的都是中原旧有的国号,从这点来说,是胡族来投中华,但从实际造成的情况看,各朝更迭频繁,各族交相杀伐,华夏确实大乱,庶民死伤无数,的的确确是个‘乱’字,说是‘五胡乱华’不为过。”
    之后便将经验教训说陈述了一遍,并说,无论胡族子民还是中华百姓,都希望过上和平安乐的生活,血腥的战乱都不是大家所期望的。中华必须首先要自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其次也要让周边各族安定,不然他们若是贫困,必然会来骚扰我们,但如果他们太强,也会对我们产生野心。
    “如果大家实力差不多,那不会是稳定的状态,必然是互相攻伐,边境将战乱频发,举国也是不得安宁;如果他强我弱,最幸也就是汉初对匈奴,能以和亲换有限的和平,不幸则如‘五胡乱华’,国破家亡天翻地覆;最好是大家一起强,我们又始终比他们强,有强大的武力可以震慑他们,同时又能给他们以恩惠,使他们的百姓也得安乐,这样,即便一两个首领因为野心想要发动战争,他们的百姓也不会跟随。”
    “当然,如果我们足够强,也可以开疆拓土,呵呵,其实,开疆拓土更需要让当地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天下者,以人为本,那可是自己的子民了。”马周笑笑总结道。
    开疆拓土,李世民心中默念,作为一个马上得天下的帝王,他对开疆拓土不是没有热望,只是他也不是穷兵黩武之人,太过偏远贫瘠之地,就算纳入版图又有何益?百姓若不肯去那迟早也要荒芜废弃,民屯军屯也是劳民伤财之举,除非是有战略价值、或险要、或有潜力之地,否则得不偿失。而富饶肥沃之土多有立国,无事生非欺凌弱国之事他也不屑去做。
    因此他也是笑笑,看着马周道:“不错,历史的教训不可以忘记,朕,虽然也有鲜卑人的血统,但朕是大唐的天子,要守卫的是大唐的疆土,要负责的是大唐的臣民,只要对大唐不利的人,不管他是谁,都是朕的敌人。”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五胡乱华’这个词会伤害大唐的胡人,也会让周边的胡族猜忌,还是改成‘五胡入华’吧。”
    马周心中一阵激动,陛下终于表态了!“乱华”还是“入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愿意正视这段历史,虽然有所避讳,但也是为了稳定团结而考虑。正视历史就会警惕历史,不但会影响对外政策,也会对治国、治军产生重大影响。
    至于究竟是“乱”还是“入”,马周相信,这个讨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一天胡汉真正一家,不分彼此。会不会有那一天,马周就无法预测了。
    李世民似是想起了什么,突然笑了笑,道:“那名孩童骂梁师都的话倒是十分大快人心,确实是个奴颜卑膝卖国求荣之辈!那种死法算便宜他了。只是,为什么是‘汉奸’‘汉族’?难道不是应该说‘隋奸’‘华夏族’么?”
    马周顿时就汗了,这个问题他也问过泠风,泠风当时愣了半天憋出一句“因为三代太久远,又是分封制,而秦虽然建立了天下一统的大帝国,但是时间太短,而我华夏族在汉朝都自称‘汉人’,其他各族也称我们为‘汉人’,距今八百多年已成习惯,所以汉族就是华夏族的别称嘛……”
    马周将这番意思作为自己的推测陈述了出来,李世民不无感慨地道:“汉朝虽然已亡了四百多年,有这一个‘汉人’的称法流传下来,也算是名垂青史,虽亡亦不亡了。”
    马周微微一笑道:“陛下,我大唐若也能令四海宾服万国来朝,‘唐人’之名也将彪炳史册,千秋万代之后,焉知我中华百姓不会自称‘唐人’?”
    “好,好!唐人,朕必让天下万民以身为唐人而自豪,让万世后人以唐人后裔而骄傲,朕必令‘唐人’之称与‘汉人’同为我华夏之名!”李世民双眼微微一睁,顿时射出两团雪亮的精光。
    马周只觉仿佛与旭日对视,一时竟有些心神失守,半晌才拱手道:“陛下真雄主也!”
    李世民哈哈一笑,心中豪情满怀,拿起案上的水杯饮了一口,似是不经意道:“马周,你对那名孩童对曹操的评价怎么看?”
    第二次听陛下提及“那名孩童”,马周脑门上的汗都快流了下来,陛下这是在暗示什么?他肯定已经猜测这孩童就是泠风,莫非是让我赶紧招了?
    马周又是紧张又是郁闷,郁闷的是当时一见此事传扬开来,他和李淳风就劝泠风赶紧入宫面圣,不然一边跟陛下说大病一边满大街溜达这不是欺君么?泠风却一反平日的胆大包天,抱着二人的大腿撒娇耍赖卖萌装死,反正就是死活不干。马周望了望李世民,喉头动了动,嘴唇张了张,就是没发出声音。
    李世民虽然在喝水,眼角的余光却把马周那无辜又无奈的眼神看了个一清二楚,立即知道自己所料不错,果然就是那个孩子,看样子马周和李淳风也拿他没办法,为什么就是不愿来见朕呢?李世民实在想破头也想不明白。
    不过最近正忙着大军备战出征,这一仗可是非同小可,朕忍了十二年,大唐也忍了十二年,这次非要给颉利给突厥一个狠狠的教训不可,这一仗必须赢!
    干脆等大军出征后再抽合适的时间找那孩子好好谈一谈吧。李世民打定了主意,便放下水杯笑吟吟地望着马周道:“马周,朕还在等你对曹操的评价。”手机用户看长安朗月行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11312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

  1. [科幻小说]我可能跟了假宿主
  2. [其他小说]冷漠无情,开局拔刀逼千金结婚
  3. [其他小说]我在荒岛上直播修仙
  4. [其他小说]我愿化作恶魔守护你
  5. [玄幻小说]太古龙神
  6. [穿越小说]骗了康熙
  7. [其他小说]谍海孤雁
  8. [玄幻小说]我的师兄太强了
  9. [都市小说]穿越香江之财富帝国
  10. [修真小说]过河卒
  11. [玄幻小说]这个体质便宜卖
  12. [穿越小说]人间苦
  13. [其他小说]影视世界从做厨师开始
  14. [玄幻小说]灰烬领主
  15. [都市小说]讨逆
  16. [其他小说]诡三国
  17. [玄幻小说]诡秘:从阅读者开始
  18. [科幻小说]诸天从婴开始
  19. [玄幻小说]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
  20. [玄幻小说]校花的贴身高手
  21. [穿越小说]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22. [都市小说]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23. [都市小说]超凡医婿
  24. [玄幻小说]假太监:我乃大明九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