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事还得接着讲。那帮苗族姨妈们唱起来山歌,跳起了舞,一个接一个的敬酒,把李端棻早已灌得烂醉如泥。在汉族,若是李端棻的脚伤了,是不会劝酒的,他们的那个白色的粉末药效果不是很好吗?他们对那药是绝对自信的,出不了事的。所以他们照常的劝李端棻喝,而李端棻呢?当然也喝,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怕喝酒?他的目的不就在这里吗?所以敞开的喝!
这是李端棻人生的第一次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件,戊戌变法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件。一次比一次凶险!
第二天,这些苗族姨妈们换上了盛装,抬着酒醉未醒的李端棻,送回了府衙。
在这之前,李端棻的母亲被他从贵州接来了。
此时,她老人家见到儿子这个样子,很是担心和伤心,眼泪水都流出来了,好在她知道苗族就是这规矩,不醉不让你走,也就放心了许多!。
第四天后,李端棻酒醒了,他坐起来,先是去舀瓢水喝,然后惊奇地发现,脚好了,可走路了!但多少有点拐。不过他还是很兴奋!然后去看望老母亲,母亲看到儿子醒了,又喜又怒,悲喜交加的,于是又哭了,边哭边责备了他几句。
李端棻知道老人的心思,知道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解开老人家的心结,如果打不开她的心结,会导致她心情很压抑、难过。
于是他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讲了一遍。
他母亲听完之后又问:“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喊他们的孩子来读书,又不要钱的,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咧!这到哪儿去找?为哪样还要像是去求他们的呢?他以为他们是谁啊?是你爹?是你妈?咹?”。
李端棻长长的叹了口气说:“妈,我既然当了这方面的官,就得替朝廷把这个方面的事情做好!叔叔也教育过我,我们李家的后代,李家的家教是‘只可芳名百世、不可遗臭万年’!”他又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意思就是当这个官,不能把份内的事情做好,就不如滚回家去卖红薯了,这件事就是我份内的事。”
他又长长的叹了口气接着说:“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在来云南的路上,认识了一位英国的医生,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大清跟他们相比,已经落后了几百年,落后就会挨打,咸丰年间,他们只有几千人,手持长枪,就把我们的皇帝吓到热河去了,你想一下,火药是我们的祖先们发明的,怎么传到了外国,现在外国人拿着我们发明的火药来打我们中国人!我们的国家再不变能行吗?不变就得亡国、当亡国奴!”
他似乎讲远了,他母亲已听不太懂了,听不懂他也得讲,他似乎打开了话匣子,即使母亲听不懂他也要讲,哪怕是自己讲得自己听,他也要讲,他要找一个自己能说服自己的理由。他又继续说:“我们跟人家拉开了那么大的距离该怎么办?那就得办学。办学校向人家学习!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不要认为自己还是天朝大国,还有一身傲气在,现在我们已经什么都不是了。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已在那些洋人的眼里荡然无存!几千年的文化只知道八股文,只知道知、乎、者、也。多一点的课外知识都不知道,看怎么办啰?我们已经被‘知乎者也’害得跌下了万丈深渊,再不奋起直追,我们的民族就只有落后被挨打的结果了,葬送的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拿什么来奋起追击?只有兴办教育,让人人读书,人人都接受先进的文化教育,那才有胜算!教育的内容还不能再是八股文,必须是向着西方国家看齐,这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他妈说:“我还是不明白,朝廷的事,跟你今天的醉酒有何关系?”
李端棻认真地解释道:“因为贵州和云南十有八九是苗族人,既然是要兴办教育,就必须要有弟子入学,那苗族的孩子都不送来读书,那到哪里去找孩子来读书呢?还有,如果苗族的人都不来,其它族还会来吗?不会!他们即使来了,只要苗族的反对,他们同样的也会被苗族的撵走,所以打开苗族这个缺口是关键,我要从苗族这里撕开口子,从这里下手,妈,您是知道的,你想跟苗族人交朋友,跟他们喝酒就是关键中的关键了。”
老妈又说:“你说的这些我也懂的,要当一个好官,没有几个人支持你,围着你转是不行的,是当不好这个官的,只是不能贪污做坏人就行了。你父亲说过的,你们李家当官是有家教家规的,要不然那么多李家当官的,没有一个是臭名传下来的呀!”
李端棻:“哦,母亲讲的可是‘只可芳名百世、不可遗臭万年’这句话?”
他母亲:“对!对!是这两句话!你爸当官的时候也经常念这几句话,你知道就行,别忘了哈!”
(二)
李端棻在苗王那里喝酒的事,迅速地传遍了云南的以苗族为主的各个村寨。接着其它的少数民族也妇孺皆知了,他们用什么样的传播手段就不知道了,苗族现在能发展成为中国的一大民族,自然有他们的生存法则。这些我们就不去追问了,我们现在只想解释的是,自从李端棻在苗王那里喝了酒之后,李端棻处处办事顺利,什么教书的先生问题,学校的住房的问题,工资问题,学生的书本问题,都相继陆续的解决。没有完全解决的现在缺口也不大。于是他又带头捐,本来每月才十二两白银的俸禄,他拿七两出来捐,他和母亲的生活费只有五两,他很愧疚地对母亲说出了实情,母亲说:“可以的,我在贵阳的时候,每个月才十几个铜钱就过过来了呢!”
有了母亲的这一句话,李端棻的心里轻松多了,云南的士绅们也很积极地配合和支持他的工作。
有一个很有钱的乡绅,知道他们缺钱,便拿出千两黄金为其子捐官,希望榜上有名。被李端棻拒绝了,并对他说:“你知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吗?君子是看到了很多的金钱,他当时确实又非常的缺钱,但他认为那种钱是不该拿的,他就不拿,他抵御得了那种诱惑。而小人则是;那本不该是他的钱财,他却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想尽一切办法地要占为己有,哪怕是丧失伦理道德和人性,都要据为已有,这就是小人。我现在是很缺钱,但我只想做君子,不想做小人。现在的学子,都很寒苦,我若收了你的金子,对他们是致命的不公平,我不能这样做,请你把金子抬回去吧”。
李端棻的这些举动被传开后,总督刘岳昭、巡抚岑毓英联名向朝廷推举此人,朝廷很是满意。
(三)
又到了选拔之年,应试诸生多寒苦,李端棻遂与总督刘岳昭,巡抚岑毓英联名俱文,奏请朝廷,请援助滇黔两省举人会试先例,给火牌驰驿请示,得到朝廷的批准,此后滇黔优贡拔贡赴京朝考,得以火牌(就是路费补贴款)驰驿,实自李端棻建议肇始。巡抚岑毓英礼敬有加,欲推荐李端棻任云南巡抚,但他坚辞不就,并很诚恳地说:“我的心一直在办教育上、我不想分心,我要把办教育的心得体会统统写出来,以便后来人借鉴!让他们少走弯路。”
李端棻多次拜访苗寨,和其它少数民族互有往来,得到了苗族为主同胞们的大力支持,只要是人,不论哪个民族,其实都有上进心的,哦,前面我还讲了那个英国人查理丝,现在反过来受到了李端棻的影响,在滇黔边界的“石门坎”给苗族同胞在“造字”(注:查理丝来中国比较早,后面造苗文字的人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前苗族人虽然聪明,但没有文字,后来流传的这些苗族文字,就是查理丝和他的同事们朋友们给他们创造出来的,至今在石门坎还有新创字的“苗文碑”作证,好让人们追忆过往。
(四)
有了这条造字的线索,李端棻再次找到了查理丝,讲明了来意,说是要教苗族的孩子们学文化知识,敬请他能把苗族的文字先教给他,再教孩子们掌握两族语言文字,岂不是更好!查理丝听后,二话不说,将本来就有的苗、汉族文字的文稿交给他,让李端棻事半功倍,李端棻并亲自先教那些本来拿朝廷俸禄的小职员们,让他们学好以后,再去发展教老师,或者在苗族同胞中挑选稍懂汉字的苗族中青年人任教,巡抚和总督在财力和物力上都非常支持端棻,李端棻也越干越欢,对未来充满信心!
苗族同胞们也是一个非常自信和强大的民族,就跟他们的祖先“蚩尤”一样,现在他们有了文字和语言,就立马像打了鸡血的一样,振作起来了。在李端棻拿着查理丝的手稿去和他们交谈以后,群情激奋,大家都信心满满的,就像一个被迫在地上爬行了无数年的人突然能直立站起来走路一样,那种喜悦与狂欢!他们很好强,从内心深处抵触汉人!那是从祖上流传下来的,他们总觉得汉人不可靠、不可信,汉人总是高他们一等,恨只恨汉人有文字而他们没有,这是无法与之比肩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之一。现在李端棻告诉他们,他们有了文字了之后,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能用文字表达出来。他们的这种兴奋用什么情绪来表达呢?应该说相当于是你是个乞丐,不是捡到了一个金元宝,而是‘咚’的一下搬到了皇宫!能与贵族比肩了。他们有了这种心态,那么李端棻后边的事就好办了,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云南的教育,兴办的学校,都蓬勃的开展起来了,这对后来李端棻敢上《请推广学校折》的奏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他有底气,有勇气给朝廷上折子了,上折子的一切力量就来自于云南的成功案例。手机用户看璀璨星李端棻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116685.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