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帝王遗诏。
展开来,一眼扫过去,无语凝噎。
内容与刚刚诏告天下的那份圣旨如出一辙,一眼就看出是梓逸亲笔,落款却是弘元五年,致暄出生的那一年。
我不知道在弘元四年梓逸要我记下那句话的时候这匣子里头是什么内容,今日我所看到的是这太子之位早已定了十年,十年前致暄才刚刚坠地,潇玥还没有替致祯争储,甚至致祯还没有出生,梓逸就已然定下了致暄。
眼泪开始一颗颗的掉下来,我知道,梓逸要告诉我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这几年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梓逸,他心系天下,我却管不了那么多,一心只为了他,而他时常展现的心痛和惋惜也成全了我甘愿牺牲又大义凛然的心情,让我觉得安心又值得。
然而到头来才发现,他这样急着平稳交替,把控大局,甚至不惜允许我插手,最终导致了不为乐见的结果,并非是单纯为了社稷,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致暄,为了让致暄接位的时候不必经历他所面对过的艰难混乱。
弘元十五年的立储,并非什么权宜平衡,也非对我丢掉后位的补偿,而是在表达着他深刻的爱与坚定,一份因着大局迟了十年的表达。
梓逸把我拥进怀里的时候,我哭的像个孩子。
弘元十六年夏,太后病重,我衣不解带日夜守在仁寿宫。
一日,太后精神尚可,吩咐了孙嬷嬷把我叫到跟前说话。
“芫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算太后在人前对我再严厉,单独相对的时候她都是这样叫我。
我忙凑近,“太后,臣妾在这呢。”
“芫儿,”太后的表情很是平静,不急不缓的慢慢开口,“当年,是弘元四年立后那会吧,哀家跟你说过,你为川儿做的事,哀家都知道。现在哀家想说,这些年你为皇上、为社稷做的事,哀家也看到了。”
我怔一下,垂下眼睛,不知该怎么答这句话。
太后也没打算等我的回话,停一会继续道,“先帝在的时候,哀家曾经三次与后位擦肩而过,那时候,每每都是为了大局,先帝总赞哀家识大体,其实哀家嘴上不说,起初,心里还是怨的,到后来不怨了,又觉得遗憾。”
我没料到太后会跟我说这个,一时也是失神。
记得十六年前第一次进宫觐见,见到她的时候,她是皇贵妃,我那时候就觉得她既令人羡慕又惹人同情,现在反观,忽然觉得自己与她何其像。
同样的后宫第一人,是太子的母妃,膝下两位皇子,地位无可动摇,然而拥有高位却熬了多年成不了皇后,母妃变不成母后。
到我,甚至连皇贵妃都不是,但即便如此,我也知道,我与她又何其不像。
好一会,我平静道,“太后,帝王家的感情难免掺杂了太多大局,有情,有期待,才会有遗憾,若是能将那遗憾化作余音袅袅,长留心上,一样可以让人甘之如饴。”
太后看了我一阵,缓缓地笑了,“你能这样想,很好。”
弘元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太后薨逝,举国齐哀。
翌日,梓逸在仁寿宫院子里截住正前后忙碌的我,一声不响的拉着我到太后的梓宫前磕头,并不是行礼的时辰,我也没多问,含泪陪着梓逸三跪九叩,起身后,就看到了桌案上摊开的太后遗诏。
遗诏的内容并不长,大略为望皇帝勤于政务、励精图治,且丧仪从简、勿扰万民之类话语,字里行间殷殷叮咛,展现着一个太后对朝廷社稷所应尽的最后的义务,只末尾一句叫我看了一颤,也明白了梓逸为何不顾规矩的拉我来看。
淑妃多年惠慎,甚得哀家心意,可立为后。
默然对视,叫人收了遗诏封存,我和梓逸重又端正跪于太后灵前,深深而拜。
太后始终都是看得最清楚的那一个,在这样一场无法回头也无从言喻的局面之下,我们就像一对闯了祸的孩子,终是做母亲的帮我们收了场。
弘元十六年十一月,我被册立为弘元朝的第三位皇后,承先殿前的高阶上,我将手交给他,转身一刹,天地为之肃然低昂。
多年之后,我终于与梓逸并肩站在了这个王朝的最顶端,执手天下,笑望百年。手机用户看绝爱后宫:我知帝王心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1695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