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理论的整体性与特殊性,在哲学上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了。但在指导具体实践中,我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比如来了妄念怎么办?情绪波动怎么办?身体冲动怎么办?选择困难怎么办?
所有的观察,都要确定一个角度。比如在绘画中,有一种成角透视原理,造成远小近大的效果,这是西方绘画的基础理论。但在中国画中,普遍使用的山水画,大多使用散点透视原理,仿佛作者在好多个点观看风景,最后得出综合的绘画作品。
散点透视,给每个部分的景色平等的感觉,都公平地表现出来了,比如《富春山居图》,比如《千里江山图》。但是,这种貌似全面的多视角图景,出现在一张画上,给欣赏带来了困难。
因为欣赏者是用他的一个角度来看世界的,来看这幅画的,他不可能站在这方寸的图画前,像作者那样去想象,黄山跟长江在一个平面上,居然比例一样大。这是典型的作者主导型绘画,没有亲近观赏者。所以,中国画最常用的功能是文人之间意境的互认,甚至是互嗨,而不是面向普通欣赏者的。
貌似四面出击,实则一盘散沙。我原来有个老师最爱引用这句话。
但西方绘画就不同,按远小近大的原理,选定了距离。按光线与阴影的互衬,给予了角度,欣赏者完全可以理解此时作者的真实角度,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在佛教理论中,就有散点透视的特点,各个理论范畴都有涉及,还彼此交叉,让人理不清头绪,不是过来人,肯定不好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此,我与阿秋师兄闲谈时,也说过类似的话题。阿秋师兄说:“我不是研究理论的,我注重实践,据过来人说,只要实践到了,理论就一通百通。”
这话我听过好多遍,但始终不明白,理论与实践,难道可以脱节么?
上师又上了一课,基本解决了我的疑问。他这个课的主题是关于修法过程中,理解世界的角度,以及在修法时如何观察与处理各种实践上的关系。
上师从一开始就说:“如果你想理解空性这样大的主题,不如先理解无常,因为贴近我们的体验。”他说完这句话后,最开始解释的方式,居然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的,这让我一方面感到惊喜,另一方面,又觉得上师真的是太厉害了。
无论五蕴还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有相的法,通过观察,最后都归到了万法的刹那性上,刹那性的观修可以让我们慢慢去掉对常有的执着,从而契入空性。
我们凡夫无量劫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它各自的自性(本自不变的性质),从而执着万物的这种相对稳定、相对不变的相对自性,而非绝对的自性。如果你说世间万物都是空的、没有自性的,这对科学家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只有释迦牟尼佛通过修证,以他的禅定力、智慧力才能观照到万事万物的无常性,也就是无自性。
比如水,我们总是执着水有水的自性,它到海里面是海水,蒸发后到天上降落是雨水,到地下被树吸收又成了树体内的水份,遇冷结冰成了固态的水,转来转去还是水,好像恒常不变,但事实上,这个水的状态一直在变,水混合物的内部成分也在变,甚至一个水分子内部的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时刻都在变。然而,我们一直颠倒的认为这个水一直都没有变,前面提到的是水的物理变化,在化学反应中,当它跟生石灰一起发生化学反应时,就变成了熟石灰;当它被加热到一定时候,在高温高压下就会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这些原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又会进一步的进行聚变和裂变反应,释放巨大的能量,此外,两个氧原子构成氧气分子,众多氧气分子构成氧气,同样的道理,众多氢气分子构成了氢气。
再看金子,我们总是颠倒的认为它千年不变、万年不朽,是稳定的、常存的,有自性的,却不知道表面看上去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金分子、原子、电子、质子每一刹那都在运动、都在变化,在1064摄氏度以上,金子能被溶化,当温度达到2807摄氏度时,这些金液就会像水一样沸腾,金能溶解于王水(硝基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这就说明金子变了。再比如同样是碳原子,当无数个碳原子聚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晶体,就形成坚硬的金刚钻,当这些原子是以层状结构排列,就成了石墨,所以组合方式、排列方式不一样,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化学性质和表现方式。这样就可以理解从柔软如水到坚硬如钻,这万事万物真的没有稳定性和自性。
再看地、水、火、风,古印度人认为地、水、火、风这四种性质是实有存在的,认为万事万物可能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其实现代科学一看,都是无稽之谈,哪里有地、水、火、风?
水在高温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火在燃烧物消失后也随着消失了,它的本质只不过是化学反应中能量释放出来的一种现象;地是各种各样的物质组合起来的,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变成别的东西;风大根本就没有,只是空气在流动,哪里有什么风呢?
所以说,没有学过科学的人,以他的智慧很难想象到物质是可以变的,因此,法执很难破;而学过科学的人观察世界的无常就相对容易的多,法执也相对容易破。通过科学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里面有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质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是一些不稳定的物质,科学家也不确定是什么。
总之,一切万法归根结底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是会变的,那么它就是刹那性的。刹那性的东西,有自性吗?有实体可得吗?
刹那本身就是有时间,在这个时间相里它不变,那么,下一个刹那它也应该不变,有一刹那不变就会有两刹那不变,所以说从时间上说,说它刹那生灭还是不对的,还是一个相对说。为什么呢?
因为阿罗汉的智慧观察不到比刹那更短的时间里的物质变化,他就说不变,所以说刹那生灭。在刹那上生了又灭,还是归空了,这个地方是契入空性的一个关键点。
凡夫很少能够理解到万事万物都是刹那生灭的道理,但至少现在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一点很重要,利用这一点深入无常观,就不会执着任何事物。
我们执着一个事物的时候,比如买一辆车子,会分别这个车子是我的、是新的,执着它是常有的,等开了十来年后,在这段时间里才慢慢地发现它在变老、变旧、变坏了,发现了它的无常性。但是今天买一辆车,明天开着也是一模一样,还是崭新的,绝对不会想象到它是无常的。厂家说过三五天,甚至一个月,如果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换,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是新的。
我们凡夫就是执着万法的相对稳定性、相对不变性、相对自性。当其性质相对不变的时候就贪爱它,然后就执着有自性,有自性就有我了,就开始颠倒、开始造业。
事实上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每一刹那都在生灭,甚至没有生灭,连生灭相都是幻相,根本就没有生过,只是缘起显现,这个是大乘龙树菩萨的思想:
“因缘所生法,吾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万法是空性的。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万法本来没有生过,是幻生,所以没有真的产生过。
我们认为生就是有,生出来了又死了,认为有然后又空了,这样还是有生有灭,大乘空性直接告诉你没有生过,它是幻相、假有、假现、假名。
“因缘所说法我说即是空”,直接就是空性。如果连诸行无常都理解不了,那要理解诸法无我那是不可能的,这两句话要按次第来理解,首先要理解诸行无常。
虽然道理我们懂了,但是没有去实修,没有观无常,就贪着这个贪着那个,失去了就痛苦,起烦恼。如果无常观好了,观身心世界当下就观到它的无常性,心安住在无常上,对任何物体都不会贪爱、执着,就能断除烦恼。
当上师说完这一段后,我顿时升起一种崇拜感。一个地处西南偏远山区的僧人,一个从生下来就是活佛的人,怎么可以懂得这么多现代科学的内容?他的知道是从哪里学到的呢?
上师的讲课进入第二部分:日常生活。他说:“前面讲了大道理,讲了物质世界,也就是所谓有法世界。下面,讲我们的身心,我们把前面的法无我理解为粗无常,也就可以把心无我,理解为细无常。”
这就更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了,因为身心的问题,涉及自我的问题,不仅每天遇到,而且,心无常,也是佛法最基础的理论之一。所谓四念处,上师今天就讲了两个,最深奥的道理,他讲了一半。
诸行无常里讲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的身心不是同一个法,前一刹那显现的身体灭了,然后下一刹那生起的身体也灭去了,跟前一刹那是不同身体。心相续一样也是不同的,相似相续,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的执着是不一样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根本没有一个俱生的我存在,如果有的话不可能这样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是不同的法。
观无常悟到无自性是很容易的,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的身体已经不一样了,那么哪个是“我”呢?这是从时间上刹那生灭破我执。从空间上就是多体法,身体是多体支分的,这个身体可以分为地、水、火、风,也找不到“我”;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多体法,每一个法都是独立的,都是各有各的种子,各生各的法,没有绝对的关系。虽然有一定的互为缘起,但不是一个整体。
放电影也是这样,一秒钟放了24张照片,并不是有同一个东西在这一秒钟走过去,而是一秒钟放了24张不一样的照片,显现上好像有一个东西移动做了什么事。
世间万法也是这样,并没有不变的我从这里走到那里,而是这个法当下在它的位置上生灭,第二刹那又在另外一个地方生灭,第三刹那又在另个地方生灭。这一刹那在一个空间即生即灭了,下一个刹那在另外一个空间即生即灭。但是他们之间有一个缘起关系,有一个增上缘的关系,也要靠前面事物的生灭来引起后面事物的生灭。每一个都是即生即灭,也是新的事物的生灭。并不是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从这里移到那里,没有移动。万事万物都是这样这一刹那就已经生灭,灭了等于这个事物消失了,第二刹那重新生出来,重新灭掉,这个才叫细无常。这叫相似相续,因为前一刹那的生灭和后一刹那的生灭很相似,这个事物的相状很相似。凡夫把这个相似相续当做不变的“我”来执着,因此就有了贪着、嗔恨、造业、受报、痛苦。
一切万法是我们心显现的,都是八识的显现,并不是真的有万法。境就是指一切万法,万法在外境上好像有生有灭。从唯识的角度来说一切万法心外没有境,也可以说心境不二,境就是我们的心,所以说心外无境。外面我们认为有境界,实际上是我们心识变现的,眼前所显现的一切是我们的眼识的变现;听到的一切声音是耳识的变现;闻到的一切气味是鼻识的变现;尝到的一切味道是舌识的变现;各种身体的觉受是身识的变现。第八识变现山河大地,事实上都是我们心识在动,然后显现一切幻境。就像我们梦里一样有人物、家庭、衣食住行、山河大地,但事实上是我们心的显现,是八识的显现。
醒梦辩论歌讲的很清楚:醒和梦完全一样没有差别。这个时候就说万法没有生,是说万法幻生不是真的生叫无生。万法不生不灭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万法什么都没有显现,而是万法的显现是像影子一样幻生幻灭。万法所谓的生是缘起上显现的有生,所谓的灭是缘起上显现的有灭,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法。像各种因缘和合显现出彩虹来,彩虹并没有实有,一切万法有显现都和彩虹一样,是依各种因缘和合而显现的。
通过细无常也可以观到人无我,因为这个“我”是这一刹那有,下一刹那又不是这样多体的法,这样的人无我空性还是观的到。从这个地方观下去,可以证悟人无我。
就像一个家具一样组合在一块,真的有壁橱这个法吗?没有,只不过很多板、钉子组合在一块,这个缘和合了,我们就认为壁橱出现了。任何一个法都象彩虹一样因缘和合,显现上有一个彩虹的像,也是一个缘生的法,并不是真的有什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它的自性就是空性,所以缘起就是性空。缘起就是一切万法因缘所生,因缘和合生起,起就是显现的意思。
“然而,这些理论上知道的东西,都不是你自己的,对不对?”上师一发问,我们只有点头,这都是书上看来的,我们本身没有直接体验过。
“那好,我们在座的学佛的有长有短,但为什么无法真正体验空性呢?”
这正是我们的大问题,所谓开悟,就是真实体验到空性啊。别人的理论再好,对我来说,都是画饼呐。接下来,上师从实践的角度,对我们常见的修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指导。
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因为朋友的介绍,或者生活遇到一些难以承受的变化等等因缘,于是皈依了三宝。顺理成章地,从此认识许多佛教徒的朋友,大家一起聚会,一起听课,一起谈论佛法。几年下来,自己看起来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老资格的佛教徒。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否确定,我一直都在学佛?也即,我们是真的在运用佛法,修持自心吗?这需要自己诚实地做观察。
首先,最基本的,我是否有真实的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是我们作为佛教徒最先学会的念诵。但真实的皈依却不仅仅是念诵而已,是要看我们的心里是否有三宝。
假设现在,在你们面前放有三百万现金,有人告诉你,如果你愿意从现在开始就离开三宝,那么你可以把这些现金全部带走;如果不愿离开三宝,那么就拿不到这些钱。问自己,我会怎么选?这三百万,还可以是一个显赫的官职,一份薪酬优厚的体面工作,一个美满的家庭,你越是执着什么,就越是需要用什么来做比较和选择。
而这个答案在不同的情形之下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刻,在很多人的见证之下,你多半都会回答,要选择三宝。这个答案却不算诚实。你会这样说,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自己,在无人知晓时,在不会因为选择三百万而遭到轻视时,我会怎么选?这时的答案才能体现出我们的内心究竟认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对于三宝究竟有没有真实的皈依。
其实,过去在印度,佛教徒也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而那不仅仅是一个为了观察自心的自问自答而已。曾有一个佛教徒被外道抓捕,被威胁说,你今天如果答应舍弃三宝,那我们就放你安全回家。如果你不肯答应,那今天你必定会死在我们的刀下。这位佛弟子所面临的,是生命和三宝之间的选择。这时他回答说,关于舍弃三宝,我嘴里说一说是可以的,但我的心,永远不可能离开三宝。最终他被外道杀害,以佛弟子的身份,满怀着对三宝的至诚信心,并带着三宝所赐予的无余加持。
所以,尽管我们一直自认为是佛教徒,自认为在学佛修行,但心中到底有没有三宝,这是需要经常做自我观察的。先安静下来,想一想自己究竟会怎样做选择。只有自己向自己的心询问清楚,才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为什么一定要修出离心呢?如果我们学佛希望的是解脱,希求的是成佛,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学修出离心。出离心没有修好就永远都不可能解脱。有人说,想要生起出离心也是一种执着,故而应当放弃。在证悟空性之前,我们必定都有执着。这其中,有一些执着令我们在轮回中越陷越深,有一些却可以让我们趋近解脱。关于生起出离心的渴望,就属于后者。
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外四前行的这四种观修,对于解脱而言必不可少。就如同飞机没有机翼,便绝不可能飞上蓝天;就如同人没有船只,便绝不可能渡越大海。没有出离心,解脱必成空想,成佛必将落空。当然,在证悟以后,成佛以后,你要放下这种希求是完全可以的。就好像抵达海岸之后,就可以舍弃渡船。但在这之前,证悟空性需要依靠出离心,超越轮回需要依靠出离心。
但看一看自己,我已经生起出离心了吗?我每天修的是出离心吗?
我现在真正发现,你们谁都没有修出离心,这样学佛真的是太可惜了。当然我反思过,这不怪你们,怪我们这种讲课传法的人。我们没有按照佛法的次第去讲授,每天只顾着灌顶,只知道扔宝瓶,不断要求你们做各种形式上的学佛,从来都没有真正引导过你们的实修。理所当然地,你们也就只会做这些表面文章,忙着今天去三亚的海边扔宝瓶,明天去某处的山林埋宝瓶;今天做火供,明天做荟供,后天做烟供。每天都在为这些热闹事而忙个不停。事实上,荟供,烟供,火供,这些究竟值不值得做?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却是有条件的。比如做荟供,这需要严格按照仪轨次第去修持,要求荟供者本身具备一定的修行境界。对于你们大部分人来说,现在最紧要的,是认真观修寿命无常、暇满难得、轮回痛苦、因果不虚。这四项加行必须要修好。完成这一步,之后做什么善法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加持和功德。
今天向大家提一个希望,希望你们,求你们,能够认真观修外四前行,好好修出离心,求你们每天至少拿出十五分钟,投入在这件事上。一天有24个小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晚上必须要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白天必须要工作、吃饭等等,但用15分钟,20分钟的时间来修行,这应该不是困难的事。少花一点时间吹牛、玩手机、闲逛,完全就可以办到。
在实际观修时,外四前行中哪一个内容最触动你的心,最能打动你,就要坚持对这项内容做观修。
修行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坚持。你们现在并不是说完全不观修,但观了五天,半个月,最初的兴趣退下去之后,就再也不修了。因为体会不到变化,就认为这样的修行没有意义。修行不是吃快餐,不是去痛片,现在吃了下一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需要时常想一想我们死亡的时候能够依靠什么?可以花钱买到解脱,买到善趣吗?这个时候,唯一有用的,是自己在一生当中修心的功德和成果。坚持修心,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极重要的事。
再说到大乘佛子入道之基,发菩提心,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当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自己应当做一番观察。
我们的发心,不是真正的广大无量,而是真正的空洞,虚弱无力。
我们早上刚起床时就会说,为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个发心,是真正的广大无量,还是真正的空洞无力?天下一切众生,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一个广大到无以复加,无法缘取的概念。仅仅这样想一想,说一说,谁都可以办到,根本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就好像我可以想,明天早上我的头上要长出七八个角,这完全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想法。
真正修菩提心,不需要一开始就这么广,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对身边的人发菩提心?尤其是和自己地位、家庭、学历等等条件都比较接近的同事、同学,对于他们,你能真正发起菩提心吗?对于一般人而言,不会跟远远超越自己的人做比较,比如生意人不会嫉妒李嘉诚,但我们往往会跟自己身边的人竞争。或许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我们会在暗地里绷着那根弦,一直关注着某个老乡,或者同学的状况,要和他们一比高下。
这时要观察自己,当他们的事业等取得成功,得到了你所求不得的安乐,胜过了自己,你是为他们开心,还是心里产生了那么一点酸酸的不舒服的感觉?当他们遭遇不顺,你是因为事不关己而觉得无所谓,还是真正为他们伤心担忧。与其总是宣称要为一切众生发心,不如切实地先用这个问题放到心上观照一下。当你真的开始被身边人的苦乐所牵动,你的慈悲心、菩提心已经算是有一点着落了。如果对身边的人都是漠不关心,一来就是要度化天下一切众生,这是根本就没有希望的事。
第二个观察,你对众生是否有过担心?如同是母亲担心孩子,他会不会着凉了,会不会饿了,会不会病了,病了会不会难受,有没有吃药,有没有好好照顾自己……母亲对孩子的担心,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久坚定,她不会转身就忘掉孩子的冷暖苦乐;也不是虚伪造作,而是发自肺腑,真心诚意,她会为了孩子得到更多安乐而去实践努力,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安全快乐的地方。真实的菩提心,就是从我们对于众生的这份关切,这份担心中修来。
反之,如果我们对众生从来都没有过担心,说已经生起了菩提心,那就是在自欺欺人。即便已经受了菩萨戒,那也只是徒有虚名,不可能得到菩萨戒体。
所以,虽然菩提心本身的确是缘于一切众生而发心,但它也一定是切实可行的。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在发菩提心,但如果缺少上述的观察,菩提心所缘广大无量的特质,很可能就会被自我虚饰成为一种空洞,根本无法被落实的“广大”。菩提心的广大,是许多个“微小”善心的累积和升华;菩提心的无量,是落实在每一个鲜活个体身上的,那份真切担心的不断聚集与裂变。
最后,关于佛教徒几乎都很热衷的禅定,也需要做观察。
首先应当有一个正见,究竟什么是禅定?禅定不是指头脑里空无一物的呆滞,禅定反而是,允许一切都可以发生。
禅定也分为很多种,不仅包括修空性,观修外四前行,观修菩提心,都是一种禅定。比如,观修外四前行时,先要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一切烦恼妄动都先放下,然后就开始思维法义,比如人身难得,轮回痛苦,因果不虚,或者寿命无常,这种观察就是禅定。
比如修菩提心,同样先要让心安静下来,不再继续对各种外境做分别,起烦恼。接下来再按照上师传授的方法修菩提心,比如观修四无量心,或者知母念恩的七重因果。同样地按照这种方法,最后再观修空性,思维人无我,法无我,刹那无常,都是极殊胜的禅定。
上师终于讲完了这一课,给我们的启发太大了。除了理论上搞清楚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外,不找到了着手点、契入点。就像官场上所说,找到了“抓手”。
在我们的实践上,自己也得到一些体会。按上师的教法,学佛修行就一定要用这些观察去询问自己,如以明镜鉴照自心,才不会学佛学得糊里糊涂,才是真正的修行。缺少这样的自我审视,仅仅是拿个念珠,绕个佛塔,在佛像前供灯供香,这也许会有用,会带来一些平安健康的好运,因为三宝的加持力一定真实不虚。
但这个作用能有多强的显现,需要观待各方面的因缘。不说解脱成佛,即使是对于现世的安乐幸福,也绝对不是有行持就必定能感受到利益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用佛法来修心。将佛法落实于自身,落实于身边的行持,这才是随时都能利益自己的修行。
当然,印象最深的那句话,却让我找到了禅定的真正秘密:“禅定不是指头脑里空无一物的呆滞,禅定反而是,允许一切都可以发生。”手机用户看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37531.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