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这个人朱厚照不太了解,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人在弘治朝时,常年在陕西担任学政,本来是个管理一省教育的文官,却有一副将军的心,有空就去边境线上行走考察,监督边疆防务。
在弘治十五年,杨一清在刘大夏的举荐下升任陕西巡抚,才开始真正的插手军务,查禁军队贪腐,整顿地方军纪,加固城防工事,积极防御瓦剌蒙古的抢劫寇边。
在历史上杨一清军权日益牢固,后来直接成为了统领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三个军事重镇的三边总制,实际上就是三边总督,后来更是成为兵部尚书,继而入阁成为内阁首辅,地位之重,连皇帝都不可轻动。
最重要的一点,在杨一清升任兵部尚书后,仍然兼着三边总督的职务,开启了由尚书同时兼任边疆大臣的惯例,自此九边诸镇彻底成为了文官集团的禁脔。
到了嘉靖时期,杨一清在文官集团内部的斗争中落败,再加上已经年老气衰,只得辞官回乡。他在军队中威望过重,被嘉靖皇帝所忌惮,放任其被小人陷害,患病而死。
历史上杨一清这个三边总督,其实只有日常的指挥管理权,并没有调动的权利。
如果杨一清能够随意的调动军队,那岂不是和军阀一个概念了!
文官集团控制着九边军镇,但这是为了集团的共同利益才这样做的,如果集团内部出现一个过于强势的力量,那么将会吞噬掉大部分的资源,这是不符合所有人利益的。
文官集团为何要限制皇帝?不就是因为皇帝作为集团首脑,一家独大,所以大家都千方百计的限制皇权,免得大家都没肉吃。
这也导致内阁六部绝对不允许大明再出现一个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这会危及到文官集团对大明的统治。
但是现在朱厚照提出的临时“宣府总兵”就不同的,这个职位不仅有指挥权,而且还有调兵权,拿到这个位子,就是那种可以将外在军令有所不受的统兵大将,是大明朝最有实权的人。
一个这样手握重兵的人,不仅是皇帝害怕,就连文官集团也害怕。
好在宣府总督只是个临时的职位,专事围剿鞑靼蒙古入侵部队,打完仗就撤销了。且粮草军饷后勤这方面,朝廷会另外安排人手负责,这样宣府总督即便是手握重兵,没有粮草,想造反也蹦跶不了几天。
李东阳提议让杨一清来当这个宣府总督,其实是出于慎重考虑的,虽然杨一清是经过刘大夏推荐才当上陕西巡抚,但这只是刘大夏看在杨一清能干会做事才举荐的。
并不能说杨一清就是刘大夏这一方的人。
杨一清在朝廷里是个无儿无女,不畏权贵的孤臣,他那倔驴一样的性格,经常得罪人,如果不是为官清廉且办事能力强,早就被人给弄下去了。
谢迁和刘健一下子沉默了,显然两人都不太愿意让杨一清占这个便宜,毕竟不是自己人,但是又实在找不到更加合适的人选来承担这个职位。
这可是十五万大军的指挥权,若是弄个草包上去不仅不能给集团牟利,相反可能会拖累到大家。
“既然两位没有别的意见,那就让杨一清来当这个宣府总督吧!他现在是陕西巡抚从二品,官升一级为正二品,同时加封为督察院右都御史。”朱厚照等了一会儿,见谢迁和刘健都没有发言,就一锤定音道。
督察院的右都御史,是对宣府总督地位的一个加强,因为右都御史作为中枢官员,可以干涉地方上的军政,民生、赋税的,这是给杨一清一个保障,方便他在战时调动宣府周边的资源。
毕竟明朝官位都是相互制衡的,就连皇帝要办事都处处受限制,更别提区区一个地方总督了,如果没有这个右都御史的权利,宣府地方的文官压根就不会理他。
谢迁、刘健、李东阳俱是点头,表示通过。
这样在内阁三位大学士和皇帝的协议下,杨一清算是拿到宣府总督的位子了!
只要杨一清打赢了这一战,有了这个资历打底,日后入阁为相只是时间问题了。
“对了!我听说兵部武选司郎中王守仁曾经向朝廷上疏讨论西北边疆防务的问题,对防备蒙古人的问题颇为切中要害,很有军事头脑。这次围剿小王子一役,是朕登基以来的第一战,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战。
为了防止宣府武官推诿阻碍,我提议让王守仁以文官之身出任宣镇总兵,协助杨一清处理后勤事宜。”
“宣镇总兵乃正二品的职位,阳明今年才三十三岁,作为兵部武选司主管,正五品的官职已经有些年轻了,一下子擢升五级,很难服众啊!”谢迁皱着眉头,犹豫道。
王守仁就是王阳明,他的老爹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的状元!
在这里有个重点就是王华和谢迁在浙江府学里曾经是一起读书的同窗,两个人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在人才辈出的浙江府学里并列第一。
后来谢迁先走一步,在成化十一年就高中进士,入朝为官。等到王华在成化十七年再次参加科考的时候,谢迁已经是当年进士科的主考官了!
虽然明朝的科考是糊名制,卷子另外誊抄之后再给主考官阅览。但是作为同窗好友,王华的行文风格,谢迁闭着眼睛都能摸出来,所以毫无疑问的,王华被录取了,后来在殿试中被皇帝点为状元。
不同于谢迁在朝廷里争权夺利,一路做到内阁首辅,王华在朝廷里一直都是不温不火,主持着编书这类的清闲工作,是个喜欢做学问的人。
所以说年轻时候的王守仁是个很牛逼的官二代,老爹是状元,叔叔谢迁是当朝首辅,前程可谓是光明似锦,将来进内阁也不是不可能。
可惜王守仁和正德一样,都患了肺部疾病,在正德驾崩七年之后,已经官居督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总督兼巡抚要职的王阳明经受不住病痛的折磨,向嘉靖皇帝递交了告老回乡的辞呈,谁知道朝廷还没有批复,他就因肺病恶化去世。
一代心学大师刚刚才五十几岁,可与孔孟并列的圣人,正是做学问的最佳年龄,就因为小小的肺病离世,在后世这就是一针青霉素就能解决的问题,真的非常可惜。
谢迁不知道朱厚照突然提拔王守仁的原因,在朝廷里王华根本管不住他这个聪明绝顶的儿子,寻常都是谢迁在关照这个后辈子侄。
宣府围剿小王子之战事关重大,谢迁不太愿意让王守仁牵涉其中,毕竟谢迁集团对王阳明未来的官途已经做了安排,足够让他在谢迁退位之后接掌集团老大的位子,并不需要去宣府冒险。
谢迁甚至觉得,朱厚照这是想借宣府战事坑王守仁一把,打断谢迁集团最有才华的年轻人的前途。
其实这是谢迁想多了,朱厚照作为大明朝廷未来的改革派皇帝,他需要很多人才为自己服务,而这个王守仁已经被朱厚照视为夹袋里的人。
朱厚照不是要打断王守仁的前途,他是要夺走王守仁,把这为五百年来儒学第一天才的人变成保皇党。
越级提拔王守仁只是朱厚照顺手为之,毕竟王守仁作为首屈一指的战略大师,多上战场吸收一些作战经验开开眼界也好。
“朕意已决!早朝之后王守仁即刻走马上任,去宣府担任总兵,在杨一清到来之前,收拢散布在宣府沿线各堡垒据点中的士兵,封锁鞑靼人的退路,等到其余四镇兵马抵达之后,完成合围,将小王子部一举歼灭。”
对自己手下未来的大将,朱厚照从来就不吝高官厚禄,根本不等谢迁反对,就直接下达了命令。
谢迁虽然不情愿,但木已成舟,想反对也不行了。他这个侄子从小爱好兵事,一直都想去边镇统兵打仗,如果他阻止王守仁当这个宣府总兵,回头还不被埋怨死。
就这样,一场由皇帝出钱,内阁出兵的围歼小王子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大幕。
谢迁、李东阳、刘健重新回到了群臣的队伍中,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
因为涉及到包围战,所以这件事只有皇帝和内阁几个人知道就行了,没必要在早朝上进行公开讨论。毕竟谁也不不敢保证小王子在朝堂里没有收买的人手,别朱厚照在早朝上讨论好进兵策略,回头小王子就收到情报,在包围圈形成之前就跑回大草原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从早上五点多出门,从家里走过来一直站到现在,大殿中很多五六十岁的官员已经有些歪歪斜斜坚持不住了。
朱厚照见状,只得挠了挠下巴,大声道:“暂时罢朝,休息半个时辰,诸位可以去喝口水上个茅厕。半个时辰之后再继续开始朝会!”
皇帝都开口中场休息了,这个时候自然没人闲的蛋疼的出来惹众怒,大殿中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下来,大家纷纷散开,有的找地方坐,有的则招呼小太监给弄水来喝,还有的则急匆匆的去找茅厕。手机用户看大明好皇帝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42015.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