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月光朗照,透入庭院。
林正阳披着衣服,就着烛火,坐在案前,用炭笔在纸上勾勒着。
来到此世也有一段时日了,从一介白身,裹挟流民起家,直至如今已经占据城池,拥兵数千。
先前仓促之下,许多事务都是能将就就将就,如今要扎根地方,就不能不谨慎了。
白纸上,炭笔用楷字书写着一个个官职。
他在为不久之后的开府确定制度。
确定未来很长一段时日内,整个军政的体制。
接收了县衙内部许多文案,又亲自处理政务,林正阳吸取了宝贵的治政经验,渐渐心中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
现下,就是将轮廓勾勒出来,加以梳理、成形。
所谓开府一词,古已有之。
即建立府署,自选僚属之意。
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直至汉末局势混乱时,将军李傕等开府。
《后汉书·董卓传》:“傕(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所谓开府,实则就是建立一套军政体制,自行选拔官吏。
因此往往乱世之中,开府即自成一体的代名词。
也是区分流寇那等草台班子与成熟政体的标志。
“乱世之中,军权最重,适宜建立军政府,我建折冲将军府,掌管军政,较为恰当。”
在上首处,写下“折冲将军府”五字。
“折冲将军府,统管军政,划分文武各职,具体制度,也有参照。”
“六部制度在封建时代已经相对完善,大体沿用。”
想到这里,林正阳在纸上划出连线,下面用六个方框,分别写入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想了想,又在六部之上,最上首处,写下“折冲将军”四字。
“我自领折冲将军,设为正五品,但按我估计,明确占据南平郡一府四县之地,掌握十万户,才有五品之气,眼下我仅仅只有一县气运罢了。”
不过这也关系不大,设为五品,不代表就真的一定要达到五品,关键是先把架子打起来。
“六部是官僚机构,囊括文武,但除却六部之外,还需设秘书部以及侍卫部。”
“侍卫部,要建东西二卫,以及内卫。”
“内卫职责为侍从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将军出行,都要护卫左右,是为直属折冲将军的亲卫。”
“东西二卫,东卫主对外,刺探谍报诸事;西卫主对内,监察文武官员以及反敌情刺探,职责重要。”
林正阳思路清晰,在纸上添了几行字。
谍报机构,非常关键,必须掌握在君主手上。
如同眼睛一般,须臾不可或缺。
一旦上位者缺了这类机构,就容易臣属蒙蔽,沦为睁眼瞎。
又联想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位后废除厂卫,随后便失去对朝堂控制,许多关键大事都抉择错误。
很难想象,是一个成熟君主该做的事情。
君权与臣权的斗争,历史上早有明见,无论厂卫被黑得多么厉害,实际上都是君权的延伸。
就连近代,新朝开国之前,多年征战,其中战国,至少也有三成可以归功于谍报人员。
是以,林正阳将这个首先划出。
谍报机构的成立,宜早不宜迟,毕竟天下大势,往往就决定在十年二十年内,晚了就很可能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秘书部,要分为参谋科与秘书科,参谋科是参赞军事,培养未来的军事人才,秘书科则是参赞政事。”
“参谋科下,另设讲武堂、新兵营。”
“军官晋升,就得调离所在部署,进入讲武堂,进行培训,掌握公文、旗帜、号令、指挥等技能后,再分配各军之中。”
“这是未来的军制正规化必经之路,也是打散军官,防止有亲属族人聚集一处,将其打散,避免隐患。”
“另外,立功晋升,当即调离,除却亲兵之外都不可带走,是防止个别将领在某一军中威望太高,架空折冲将军军权。”
“同时,也是尽可能提升那些基层军官的素质,制度化以后,可以有效提拔出真正的将校之才。”
这一点尤其重要,军政府之中,最怕的就是下面军官抱团,讲武堂设立之后,可以避免某一将领将军队变成自家私军的可能性。
林正阳可是知道当初袁世凯小站练兵,结果把清廷军队练成自家私军的事情,如何能不防备?
“讲武堂以及新兵营,必须由前几期我亲力亲为,好在如今这军队都是我一手带出,基本没有阻碍。”
至于六部制度,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这制度其实已经很是成熟,组织严密。
就封建时代而言,已经非常适用,这就算照抄过来,也没有问题。
细节方面根据情况需要,加以修改即可。
六部下设各司,通常为四司,户部除外,需按地区分工设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吏部四司,各有职权,林正阳一一拟定,基本参照明清时期六部制度,不需自家多费思量。
户部掌管户籍财经,包括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权方面存在交叉。
礼部仪设四司: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刑部负责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六部分工明确,组织完善,光是各部主官、以及下设诸司主官、副官,属官,零零总总就是二百多个官位。
眼下自然不可能尽数到位,实际也不需要那么多官员。
六部各司官员都先空置,由林正阳自家兼着,只是先把六部架子搭建起来,以后再慢慢提拔人才,充实组织。
除此之外,林正阳重新梳理了下军中制度。
在校尉、副校尉、队正、队副、火长、伍长之上,设都尉,副都尉。
校尉掌一团,人数三百,都尉掌军二团,其数六百。
在校尉之下,队正之上,增加旅帅。
一旅为二队,旅帅率二队百人。
校尉之上,再设指挥使一级。
指挥使掌军一千二百,下属二校。
指挥使一职,暂时空缺,留待日后封赏。
再往上,便是折冲将军林正阳。
“军中编练,至少要经三月,裁撤者转入辅兵或衙兵,预计可得精兵二千五百左右,算上亲兵,能有三千。”
“辅兵数目庞大,部分转入衙兵,部分转入地方,约有四千,待遇仅有正兵一半,是二线部队,负责弹压地方。”
“衙兵数目已经膨胀到两千人,起到维持秩序作用,但大部分其实还是给口饭吃,毕竟流民太多,又不能不安置,只能给个衙兵名额,不给俸禄。”
想到这里,林正阳就为财政担忧。
先前攻下此县,实际掌握了县中银钱,一时还算充裕。
这些时日,陆陆续续清算各家田宅,也查抄出不少粮米,足够供应大半年所需。
没有大战,是不必为钱粮发愁。
然而这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要恢复生产。
在纸上,林正阳画了个圈,备注“屯田”。
组织流民屯田,是紧要之事,需要选择合适人选推行下去。
军制大体完整,林正阳又设左右长史、主簿、参军等将军直属属官,划分在参谋部中,对六部以及各级军职进行制约。
这套军政官职,参照了明清时期王府编制,也加入了历朝历代开府的结构,糅合在一处。
就目前而言,已经足够满足需求,甚至大大超出需求。
林正阳仔细在灯下看了数遍,又添加了一些细节,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参考意见,最后才用毛笔,另行誊抄。
各部主要官员,他就此拟定。
开府之事,再议议细节,就可提上日程了。手机用户看林真君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45944.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