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居 > 其他小说 > 重铸大唐 > 第023 罗隐(上)
    。◆⊙▲書荒阁中文网www.shu huangge  .com※

    “原来如此。”

    这位年轻书生不是别人,正是大唐天子李晔,而他身边的老仆,便是内侍李尧,自从登基以来,这是他第一次微服出宫,没想到竟然遇到了这事。

    事实上宫中内使欺横霸市,他早就知道了,只是知道归知道,真要处理起来却很辣手,因为宫使背后是杨复恭和他的禁军势力,神策禁军每年所耗粮饷合起来不下于五十万贯,如今又在剑南讨伐逆臣,国库更为拮据,朝廷岁入早已入不敷出,若不让宫使背后的杨复恭和神策禁军们在这里得些好处,朝廷又如何负担得起?

    摇了摇头,书生打扮的李晔收起杂念,转而打量起了那个少年乞丐,李晔突然发现他方才回答问题时语言颇有条理,且咬字清晰,不像是普通的乞丐。

    他不由好奇的问道:“萧兄弟以前读过书?”

    那少年沉默了一下,方道:“不瞒郎君,小人出身耕读之家,原本住在长安万年县城外二十里处。

    五年前长安被黄巢攻入,城周各县都遭了兵灾,屋舍被毁,小的父亲被乱军挟裹而走,母亲也被掳走,小的无家可归,便只能在城里以乞讨为生了。”

    “是这样。”李晔点了点头,关中这几年混战不断,先是黄巢与大唐勤王军的战争,从龙尾坡之战算起,到决战前,整整拉锯了一两年,黄巢灭了不到一年又爆发了中央与地方藩镇争夺盐利的盐池战争,参战的不论是民变军还是唐朝藩镇军,都是强盗,近畿一带的百姓广受蹂躏,不得不拖家带口逃入高山深谷之中,筑寨自保,以致田野抛荒,无人耕种,兵灾过后,饥荒蔓延,长安近郊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遥想当年开元盛世,长安丁口过百万,是世界第一大都会,其热闹繁华,令诸国艳羡,城墙巍巍高耸入云,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余步,那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旈”的气度,更是令万邦膜拜!

    可惜安史之乱后,长安的人口越来越少,长期也就维持着六七十万左右,而在经历了黄巢之乱后,长安更是曾一度只有几万人!城内狐兔满迹,残破荒凉,唐末诗人韦庄《秦妇吟》有言:“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刮人肉,东南断绝无粮道……含元殿上狐兔行,花饿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成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如今新皇登基,京畿道战乱稍停,政局相对稳定,再加上最近中枢德政频频,颁布了不少惠民利民的政策,不少躲入高山深谷之中的百姓纷纷返回乡里,长安城里的人口数量也在逐渐回升中,这里终究又有了几分热闹气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李晔心里默默地念道,双拳捏得紧紧的,迷茫的眼神中,渐渐充满了坚定之色。

    看着眼前这个聪慧伶俐的少年,他突然想到了之前杜让能献给他的削宦第三策里的内容,有心将此少年收为己用,便道:“某身边正缺个仆从,你可愿跟着我?”

    萧姓少年闻言大喜,作为京师的地头蛇,常年观风望色,他一眼便看出了眼前这个气度不凡的书生肯定非富既贵,知道自己被贵人亲睐,以后再也不愁吃穿,他很是兴奋,急忙跪下。道:“小人愿为郎君驱使。”

    身旁老仆闻言再度皱眉,他近身一步,轻声劝慰道:“郎君——”

    李晔挥手止住了他后面的话:“不必多言,此事某自有分寸,让护卫先带他去一家客栈梳洗打理一下。”

    “奴婢,哦,小人遵令。”

    李尧转身轻轻一招手,不远处一名闲汉打扮的中年汉子走了上来,他对中年汉子耳语了几句,中年汉子点了点头,不由分说,立马拉着他就走,少年萧秩同以为这是富贵公子家的护卫,便很顺从的跟着他走了,见他们走远后,李晔继续逛了起来。

    城中坊间虽然行人不多,但西市中却是人流如潮,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各种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李晔一边在市内闲逛,一边轻声感慨道:“没想到身处残唐末世,长安的东西两市还能如此热闹,真不知道贞观、开元盛世时期的长安是何等繁华了。”

    逛了半天集市,李晔感到有些累了,恰逢身旁有一茶铺,抬头一看匾额,,名“云轩阁”,店名起得如此文雅,想来是个不错的休息之所,遂趋步而入,找了个僻静之处坐下你,甫一坐下,李晔便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原来云轩阁的大堂四壁竟然挂满了各种诗词歌赋。

    有客人进来,堂倌赶忙过来招呼,见李晔惊奇得看着挂在大堂四壁的诗词歌赋时,堂倌心中明了,于是笑呵呵的道:“这位客官想必是第一次来鄙店吧。”

    李晔点了点头。

    堂倌摆出了一副了然之色,然后笑着介绍道:“墙壁上的诗词歌赋都是各地的应举士子们闲时所作,里面不乏名诗佳作,客官若有兴趣,可以仔细阅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惊喜。”

    李晔一听顿时来了兴趣,起身将墙上的诗词歌赋一一浏览了一遍,当看到一首名为《筹笔驿怀古》的诗时,顿时眼前一亮,其内容如下: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署名:罗隐。

    李晔看罢,不由大赞一声:“好诗!”

    话音刚落,耳边传来一语:“此诗好在哪里?兄台可否为在下讲解一二?”

    李晔闻语转身,就见身后站着一名身着白色布衫之人,此人四十有余,五短身材,双目极小,眼袋突出,嘴唇很薄,三缕胡须梳理得特别整齐。

    身上的布衫虽然整洁,毕竟有些旧了,腰间还不起眼地缀有两处补丁,一双乌皮六合靴显然穿了许久,上面蒙有尘土不说,其靴帮处磨损严重,一副落拓书生的打扮,观其相貌,可谓丑陋至极。

    好在李晔向来不以貌取人,微一愣神,便回道:“该诗雄浑大气,且用典工切,颇有沉郁顿挫之风味。特别是中段那一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明面上只是阐述了三国时赤壁之战,吴蜀联军是利用了天时地利而获胜的事,实则暗指自身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寓情于典,浑然无迹,妙哉!妙哉!”

    来人一笑,幽幽的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人这一辈子总有些东西抛不开放不下,也不知是图个什么。”

    李晔听完大生感触,忽然直视着来人问道:“兄台真是罗隐?”

    来人略带惊讶的回道:“正是,不知兄台为何如此惊讶?”

    “没什么,鄙人姓黄,名日华。”李晔说完请罗隐入座。

    罗隐入座后问道:“黄兄年纪轻轻,怎也偏爱这些寓意苍凉的感时诗篇?”

    看着眼前这位经常出现在前世语文课本里的著名诗人,李晔既有些感慨,又有些自嘲地道:“人世间有很多无奈,有时候我们必须极力掩饰,平日里不敢吧内心的想法表露出来,但有罗兄这般洞悉人间沧桑的妙语佳句,在下就是想藏也藏不住了。”

    罗隐挺拔,苦笑道:“黄兄就别取笑我了,我家境贫寒,科举又不顺,屡次落榜,如今不得不靠卖梨来度日了。”

    罗隐脚下放着一个柳箩筐,筐中装满了甜梨,暮春六月梨子还未上市,这应该是去年的梨子,还能保存的如此新鲜,想来是放到冰窖里储藏至今的缘故,在如今这个时节,也算是极为少见的了。xh211手机用户看重铸大唐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4666.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