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在同时传旨吴越,将钱俶任命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命他率军在东线向南唐发起进攻。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十日,赵匡胤亲登汴水之堤,传令战舰出发。然而到了此时,李煜还在妄想着能够花钱买平安,又派出自己的亲弟弟江国公李从镒带着大批金银财宝来大梁朝贡,宋军的战舰刚刚启程,李从镒的贡礼就已经到了,后果可想而知,连人带财全部被赵匡胤拿下,成为了宋军的第一份战利品。
宋军的此次南征,是经过多年以来的精心准备,战略部署极为得当。主力分为水陆两路,水军由主帅曹彬率领沿江东下,目标是攻克长江南岸的各战略要地,最后夺取采石矶,架浮桥接应马步军主力渡江;陆军则由都监潘美率领,沿陆路赶往和州(今安徽和县)江边集结,等待曹彬所率水军接应渡江,然后两军合为一处,进军夺取金陵。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主力舰队从江陵出发,沿长江北岸顺流东下,八作使郝守溶率预作浮桥用的舰船继进。
南岸唐军各屯戍部队,误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未加防范,使宋军得以顺利通过南唐的战略要地湖口。湖口位于江西境内,为鄱阳湖入长江之口,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称,向来都是江南抵御来自长江上游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南唐在这里常驻的大军就有十万之多,可见其地理位置之冲要。
然而即便是这么重要的关隘被宋军突破过去,也没能引起南唐有关方面的重视,宋军水师依旧大摇大摆地在长江里面游弋着,不受任何阻拦。
十月二十四日,宋军来到了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一举将此寨攻克,其后水陆并进,直逼池州(今安徽贵池),池州守将戈彦居然误以为宋军是来巡江的。赶紧备好牛羊酒浆前去犒劳,结果到了之后才发觉气氛不对,再想组织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弃城而逃。池州随即落入宋军之手。
直到此时,李煜才终于明白过来,他这么多年一直奉行的“绥靖政策”已经遭到了可耻的失败,祸水不管是向南引还是向北引,最终还是流到了自家地头。
李煜为人虽然懦弱。但也不甘心坐以待毙,遂下令全境戒严,抵抗宋军,又在大臣的建议之下,传旨消去宋朝的开宝年号,对外暂称甲戍岁。
到了这个时候,李煜终于下定决心跟北宋翻脸,他也算是当上了真正意义的皇帝,可惜为时已晚,他这个皇帝已注定当不了多久了。
宋军攻克池州后。为确保从采石架浮桥渡江的计划万无一失,先由八作使郝守濬率工匠于石牌口(今安徽怀宁)跨江试架浮桥,数日即告成功。
曹彬见罢大喜,遂命前汝州防御使陆万友留守浮桥,自己则亲率大军继续沿水路东进。
此时,李煜也感到事态严重,只得紧急抽调兵马抵御宋军,同时又去信给吴越王钱俶,称:“ 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天子易地酬勋。你也不过就是大梁的一介布衣了。”李煜这个说法绝非是危言耸听,可是吴越听命于中原已成习惯,钱俶不敢跟赵匡胤抗衡,非但不予理会。还赶忙将这封信送到赵匡胤手中以表明心迹。
而南唐的军队,由于一直受到李煜右倾投降主义的思想影响,平常训练不积极,士兵装备落后,战斗力极其低下,根本就不是宋军的对手。不到一个月,就被曹彬连拔铜陵、芜湖、当涂等沿江重镇,兵锋直指采石矶。
闰十月二十三日,曹彬率军抵达采石,一战将驻守于此的南唐两万大军击溃,并生擒兵马副部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等人,缴获战马三百匹。到了这个时候,南唐的命运已经基本决定了,因为南唐国力衰弱,所依仗的不过就是这条长江天堑。
早先宋军在石牌口架设浮桥时,李煜得到情报后非但不以为然,反倒觉得十分奇怪,就找来亲信张洎询问,张洎也不把这当回事,大大咧咧地对李煜说道:“陛下不用担心,载籍以来,无有此事,既然书上都没写,他们就肯定不会成功。”
李煜听完后更加放心,说道:“说的也是,要是真有这种可能性,书上怎么会没有记载呢?
吾亦谓此儿戏耳。”等采石被攻克之后,李煜不免有些惊慌,于是再次召来群臣商议,群臣又都说这个季节,正值长江的黄花汛期,江水必然暴涨,所以浮桥根本就不可能建成。
李煜听完又把心放下下去,没想到樊若水这次提出的渡江计划不但极富创意,而且可行性也是相当高。
曹彬攻克采石之后,赵匡胤立刻传旨将石牌口的浮桥东移,仅用三天时间就将采石的浮桥建成,尺寸分毫不差,大军所过,如履平地,潘美所率的陆军主力当天就沿浮桥全部渡过长江天堑,与曹彬所率的水军主力在南岸胜利会师。
史载李煜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宋军已经渡过了长江。开战之后,李煜的近臣陈乔、张洎等人给他出谋划策,大意就是说国家有长江天堑,宋军肯定不能飞渡,只要把各处要隘守住,就不怕宋军来攻。
李煜听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就把机要之事全部委托给他们,又把军旅之事全部委托给皇甫继勋,自己则回宫侍佛讲易,不再理会政事。但实际上,宋军渡江非常顺利,而且渡江之后在江南各地更是四面开花,接连得手,自十一月下旬起,仅一个多月就连克金陵西南面的新林寨、白鹭州和新林港口,随后逼近南唐的国都金陵。
此时在金陵一线集结的唐军尚有十余万之多,人数上并不处于劣势,可惜战斗力无法与宋军相比。开宝八年(975年)正月,潘美率先头部队抵达金陵城外,唐军出城相迎,依托秦淮河结成水寨,有心背水一战,挽回危局。
潘美就是此前宋军灭南汉时的主帅,也是此后《杨家将演义》系列丛书中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形。但这个时候潘美的表现,显然跟评书中所塑造的形象无法联系到一起,为不失战机,潘美当即立断。不等舟船部队到达,就急令全军涉水强渡秦淮河,对唐军发起猛攻。唐军猝不及防,被潘美杀得大败,幸亏人数众多。这才勉强保住水寨。
正月十七日,曹彬率主力到达了金陵城外,随即传令马军都指挥使李汉琼率所部乘巨舰渡河,并在巨舰之上装满燃料,顺风点火,猛攻唐军水寨。正月正是北风季节,火借风势,唐军水寨眨眼间已成一片火海。
就在此时,曹彬传令各路宋军齐头并进,对唐军水寨发起猛烈攻势。唐军无法抵挡,被杀得死伤狼藉,水寨当日告破,残部仓惶退回金陵。
从这一天起,宋军就开始围困金陵。可是一直过了很长时间,李煜都没能知道宋军已到了城下,只是每日躲在宫里跟一群和尚老道们谈论那些高深的佛法和易理,把前生来世都算了个十有八九,就是没能算出来宋军什么时候到的金陵。
直到当年的五月某天,李煜突然心血来潮。亲自登上城楼巡视,却猛然发现城下宋军旌旗招展,营盘密布,显然已在此安营多时了。
李煜顿时大惊。急忙召人询问,这一问才知道,原来被他寄予厚望的皇甫继勋,居然是个比他还要彻底的投降主义者。
李煜所奉行的投降主义,是建立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可以给宋朝称臣纳贡。但是关起门来仍是一个国家的小皇帝。而皇甫继勋则不然,他所主张的却是彻底投降。
皇甫继勋是南唐大将皇甫晖之子。皇甫晖此前曾经介绍过,也是一个相当强悍的人物,后唐同光四年那场兵变就是由他首倡的,李存勖因这场兵变而死,李嗣源则是因这场兵变而当上的皇帝,可见皇甫晖在五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皇甫晖在后周显德三年败死在赵匡胤之手,所以按理说皇甫继勋和北宋是有杀父之仇的,可是他对此毫不在意,不但不思为父报仇,反而一门心思地想向宋军投降。
自从开战以来,就多次对手下说道:“北军强劲,谁能敌之?”每次听说唐军战败,他就会面露喜色地对人说道:“吾固知其不胜也。”最可气的,是自从宋军围困金陵以来,他手下的将官有数次想组织敢死队出城劫营,皇甫继勋不但不批准,反而把这些将领绑起来施以鞭刑,所以南唐的兵将们无不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李煜自幼就崇信佛教,心地非常善良,再加上又在宫里闭关进修了半年,对人就更是格外地宽容。然而即便这样,当他听到皇甫继勋的投降事迹后,仍然被气得无法自持,当即传令将他拿下斩首。皇甫继勋是在军中激起公愤的人,李煜的旨意刚一传出,就被众军士一拥而上,割成碎段。
李煜斩皇甫继勋后,急召屯兵湖口的朱全赟赴金陵勤王,然而此时战机已失,朱全赟生怕出兵之后会被宋军端掉老窝,所以尽管拥兵十万,也不敢奉召,便向李煜推脱称自己镇守的是湖口重地,一旦自己率军回援,宋军免不了会趁虚而入,那样不但解不了金陵之围,恐怕连湖口都要丢失,局势将更加糜烂。
然后又传书给南都留守柴克贞,要他从南昌出兵,先替自己把湖口看住,自己才能率军赴金陵勤王。
朱全赟敷衍李煜,柴克贞也敷衍他,而且理由更加干脆——回信称自己有病。不过朱全赟也不着急,又把皮球踢到李煜那里,称既然柴克贞不能来湖口,自己也去不了金陵,实在是爱莫能助,其后任凭李煜百般催促,朱全赟就是不动。
转眼之间就到了九月,金陵的形势更加危急,李煜无奈之下只好命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出使大梁,想让他劝说赵匡胤退兵。
徐铉是江南著名文士,道德文章都是第一流的,而李煜本人也是一代文坛巨臂,所以一直以来都跟徐铉惺惺相惜,私交非常好,可以说这两个人是那种“名为君臣,实为挚友”的关系。
值此国难当头,李煜万不得已将他派往大梁,心中十分不忍,不由又泛起妇人之仁,对他说道:“爱卿放心去吧!你走之后,朕便传旨湖口兵暂行。”
徐铉大吃一惊道:“臣此行未必有济,金陵全仗湖口援兵,陛下奈何止之?”李煜说道:“爱卿为求和而赴大梁,朕如果再召援兵,恐怕爱卿或有不测。”徐铉长叹一声道:“国事如此,陛下当置臣于度外耳!”李煜闻言大泣,默然在纸上写下奏对题目,交给徐铉带走,又派人出城请曹彬给与放行。
当年十月,徐铉一行在宋军的护卫下来到大梁,奏请觐见赵匡胤。徐铉在江南素有盛名,宋朝文武百官都知道他博才善辩,李煜既然是把他派来,必定是想借他的口舌之利,劝说朝廷退兵,于是纷纷进言,请赵匡胤早作准备,千万不要被他唬住。
赵匡胤却满不在乎,微笑说道:“只管叫徐铉上来,朕倒要看看他能有什么好的说辞。”
徐铉也的确不凡,上殿之后毫不怯懦,开口便对赵匡胤高声说道:“江南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李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接着便开始大力宣扬这些年来李煜为维护两国和平所做出的努力,又指出赵匡胤不该仗势欺人,无缘无故地悍然出兵讨伐南唐。
徐铉本人口才很好,加之又已准备多时,张嘴就是一套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数百句,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把满朝文武都说得一楞一楞,唯独赵匡胤却始终是神态自若,微笑不语,非常耐心地等他说完后,才慢慢悠悠地问了一句:“既然是父子,又何必分成两家?”徐铉当场被问得哑口无言,一句话也回不上来。
赵匡胤这句话虽短,却正好说在点上,徐铉下去之后左思右想,始终无法找到反驳之词,只好黯然向赵匡胤辞行,返回金陵。(未完待续。)手机用户看唐朝那些事儿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4950.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