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居 > 穿越小说 > 三国大人物 > 第345章 琴韵心声
    刘君面对蔡琰时却是另一副面孔,她面若桃花,带着如沐春风般的微笑,柔声细语地道:“文姬最近可有新作?本王很是好奇,文姬为何可以把每一曲都奏得如此神韵俱显,实在让本王倾慕得紧,文姬可否传授一二。”

    蔡琰说道:“王爷谬赞了,文姬以为,文人以琴会友,高山流水觅知音,不竞不求,不炫技、不卖弄,远离名利纷扰,清修自娱便能从中领悟琴艺之道。”

    刘君明白蔡琰话中的含义,就是说刘君被名利所困,心中太多杂念,所以没有办法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弹奏,是以她的琴艺没办法达到更高的境界。

    “本王冒昧请求文姬能否传授《胡笳十八拍》予我,此曲由琴音融合胡笳哀声,实乃当世之名曲。”刘君恳请道。

    蔡琰并不即答,过了片刻,才道:“若文姬将此曲传授予王爷,王爷是否便肯放我和张俊离开?”

    刘君却不置可否,微笑道:“文姬先弹奏一曲,若本王学会了,那么一切都好说。”

    蔡琰取出她父亲留下的那张焦尾琴,刘君两眼放光,对于弹琴者来说,能见到焦尾琴实乃平生所幸。刘君轻轻地抚摸着琴弦,对它爱不释手,惊叹道:“难道这张就是大名鼎鼎的焦尾琴么?”

    “不错,这就是先父所制的焦尾琴。”蔡琰答道。

    “听闻令尊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尤擅弹琴,且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不知文姬可否讲讲令尊是如何制作出这张绝世名琴的?”刘君好奇问道。

    张俊也凑了前来,俯耳倾听,因为他自幼喜欢历史典故,对蔡邕到底是如何制作这张焦尾琴心中也是十分好奇。

    蔡琰便把蔡邕如何制作焦尾琴的过程说了一遍给张俊和刘君听,原来,这张绝世名琴还有这样的一个典故。

    蔡邕年少时有一天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婢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一阵,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往灶间跑。

    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甚大,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这可是一块做琴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怎么能如此暴殄天物!”

    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保存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又因它的琴尾被烧焦了,所以蔡邕取名为“焦尾琴”。

    听完蔡琰的述说,刘君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她自幼生长在草原,但却对汉人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听到汉人的大名士蔡邕为了抢救自己心爱之物可以奋不顾身,这一点她是最为钦佩的。

    “好琴自然要配好曲,请文姬弹奏一首。”刘君说道。

    蔡琰嗯了一声,琴韵响起,曲调柔和之至,宛如一人轻轻叹息,又似是朝露暗润花瓣,晓风低拂柳梢,予听者非常悠闲舒适的感觉。

    渐渐的,琴声转为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原本柔和的曲调也变得越来越沉重,那种凄切哀婉的琴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忧戚楚,低则深沉哀怨。

    刘君从蔡琰的琴声中听出了她渴望和平的心声,连年的征战确实最受苦的是百姓,刘君也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中。

    张俊听不多时,眼皮便越来越沉重,心中只道:“睡不得,我在聆听文姬的抚琴,倘若睡着了,岂非大大的不敬?”但虽竭力凝神,却终是难以抗拒睡魔。

    朦朦胧胧之中,张俊被这深沉哀怨的琴曲带回到了他内心身深处最不愿意回忆起的长安那一日。隐隐约约听到董媛在呼唤他,但却只能听见董媛呼唤他的声音,却见不到董媛的容颜。

    张俊在黑暗中四处搜寻,始终找不到董媛的倩影,渐渐的,董媛的呼唤声越来越远,声音越来越小。

    过了良久良久,琴声止歇,张俊便即惊醒,他心中痛苦郁闷难当,在房间案台上提起笔来,在砚池中蘸了些墨,在竹简上写下了宋代柳永的千古名篇《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续,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蔡琰和刘君读起此词来,皆深感胸中一股抑郁伤感之情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观者无不产生强烈的共鸣。蔡琰想到了她的父亲蔡邕,而刘君则想到了她的母亲刘氏。

    张俊接着又把这首《雨霖铃》按着二十一世纪时台湾歌手林志颖演唱的曲调把它谱成了琴谱。

    蔡琰赶紧按着张俊写的琴谱弹奏,琴声把思念之情、伤感之意阐释得更加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感情显得更加强烈。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君莫名地被张俊打动了,她深深地望着张俊,似是被他的才华所倾倒,又似是对他能令自己勾起对母亲的回忆而报以感激之情。

    而张俊在写这首词时自然是因为他想起了董媛,对董媛的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忘怀,所以借用《雨霖铃》这首词,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从而抒发自己心中的悔恨与伤感。

    就在三人都沉浸在对各自思念之人的深切缅怀中而不可自拔的时候,门外士兵忽然来报:“大王,徐风军师已到了定襄,现在就在官署门口。”

    士兵的这一声报告把三人都从各自的幻想中拉回了现实,张俊心中大惊:“难道徐风是冲我而来?知道我是张俊后,要来为他儿子报仇?”手机用户看三国大人物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50179.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