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和张百忍两人之间的大战吸引了万众瞩目,特别是那道奇异的光幕,一些高手很容易看出这是实体剑气所化,虽然精炼都不高,但是这的的确确是实体剑气。
张百忍受伤不浅正在静养,而孙奇也同样如此。对于孙奇而言,它的十场比赛已经全部结束,虽然只赢了九场,应该也可以晋级。魏子衡别在当天的下午完成了自己最后一场比赛,取得了十连全胜。他所遇到的对手并没有那么的强,但是足够刁钻,没有谁都是十项全能的,在剑术上或多或少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王诩虽然总是担心自己会输,不过他的接下来运气还是不错,最后的一场还是赢了。
五人第一轮的所有战斗全部结束,魏子衡和清莲拿到了十连全胜,而其他的三位都拿到了九胜,总体而言,这个成绩放在外界的那些人眼中已经是非常优秀了。
在进行完第一轮比赛后,所有人也开始不同程度的休息或者说练习剑术。第一轮通常是为了淘汰那些弱者,从近4000人中选出500人,这个选拔出来的人还是比较强的。
团体赛按照分组的方式,总共有100组,以五个组为一个组别,每一个组别取前两位胜利者。总共包含也要淘汰300名。这仅剩的200人,可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参加名剑大会的高手全部会汇聚在这200人中,参加一对一巅峰对决的第三轮,同时第三轮也是最为残酷的,因为只能一局定胜负输了,便没有机会了。
200人,100人,50人,25人。即使通过了重重的,战斗在第三轮取得了四连胜,但是依旧还逃不过一个被去除名额的命运。主办方以及观众会共同选出25人中在第两轮表现最差的那个。这样的赛规就必须要求这些高手们要在第二轮团体赛的时候,要有充分的表现。
最后的24个人才是整个民间大会的真正佼佼者。
不过是否能走到那一步?就目前而言,还有些遥远。
如何战胜别人不是一味的了解去寻找别人的缺点,而是如何强化自己的优点。魏子衡静静的盘坐在越国使臣的房间之中,细细的思考着。
魏子衡缓缓的拿出了,他时不时看过的孙子所赠予的那十三篇。魏子衡先前实际上都已经浏览过了好几遍,虽然自己心里清楚,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是奈何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细心钻研,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以及哲学似乎也不能了解。
现在趁着他盘坐休息的时候,缓缓的拿出了这精致的锦帛,看着上面的字迹,不禁陷入了沉思。
长卿公孙武尽毕生心血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又著成此书。他被后世的一些兵家之人推崇为兵家的代表。
魏子衡默默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或许等我回到晋国的时候才有可能用到吧。似乎现在的晋国不太和平。六卿的权利难道说已经开始压制国君了吗?”
乱神门的那位赵雷,之后又和魏子衡相遇,叙述了一下有关于晋国的情况,似乎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赵雷的诉说,似乎很早的时候,六卿已经不再是六卿,在十几年前,因为一个邑食的关系,导致了一些不和睦的事情发生,中行氏和范氏因此被打压,现在的晋国朝堂似乎由韩,赵,魏,智氏四位大卿所掌控。而且争斗愈演愈烈,自己的家族魏卿,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了这场权利的纷争之中和越国的处境不同。
越王不寿实际上仅仅是因为权力而已,中央的集权以及王室的象征依旧很庞大。而一直称霸在中原威名远扬的晋国,此时却发生着十分严重的国君危机。权力分散暂且不说,更为严重的是王室的象征,也在一天一天的削弱。晋国国君软弱无能已是事实,各位卿大夫蜂拥夺权也不假。如此情形,晋国实际上岌岌可危。
晋国一直都是北方的强国,自从赋予了卿大夫过大的权利之后,祸根也由此开始蔓延。这个事情也不是一件很隐晦的事,凡是熟知中原朝政的一些人都有所耳闻。
魏子衡当听到了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非常担心,毕竟自己作为魏家的人,对于这种事情,怎么能够不担心呢?
也同样在这个时候,魏子衡也想清楚了,当时孙驰为什么会说?也许在三兄弟当中,自己是最有可能去使用这一本兵书。现在看来,似乎一切都有所了然。孙驰游历各国了解不少事情,恐怕他以前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后面而准备吧!
魏子衡此时怀着不同的心情翻开了这十三篇。细心研读着每一个字,感受着文藻之间带来的神奇奥妙,领会着词句之间所蕴含的传神魅力。这十三篇书写方式极为独特,以排比的方式,上下连通贯穿如一。引用大量的事实论据,以简明的语言来表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这十三篇中,魏子衡最喜欢的是一篇名为九变的一篇。
开头便是这样的话。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 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虽然这段话很明显指的是打仗用兵的一般规律,将帅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成军队,出征后遇到山林险阻,沼泽水洼等难以通行的地,称之为圮地。后面与之对应的便是其他衢地,绝地,围地,死地。
这很明显是与兵法相钩连,但是实际上也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这段话。万事要有变通,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方法。所有的事情在于一个变字,如何善用变才能,百战百胜。人生行走江湖闯荡世间也是这样的道理。任凭你武力再高,能力再强,拥有无上的能力,但是终究你是人。无法突破人的这个局限,你终究还是有所变。
所以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但是仔细想想,这个世界上何为智者,何为庸者。智者所做的事情一定是正确的吗?人们常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也是君王凭借一家之力统治全国的一个口号而已。这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而言,在那些智者的眼中都是一群庸者。 他们不了解,或者根本就对这些东西完全没有概念。顾好他们平常的生活,或许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但是对于统治者的那群人而言,似乎就有些随心所欲了。
孙子的这篇兵法中很明确的谈到了这一点。开头的那一段话是最明确的。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后面也有些细节的话语,以兵家的观点出发,阐述人生大道。
魏子衡放下了手中的锦帛,站起身来,在房间直走不断的游走着。
一时间感悟繁多,他是一个读书人,但是更擅长在书中寻找智慧,寻找出属于自己的智慧。
就例如孙子这十三篇的第一篇,计,魏子衡看的时间是最长的。
在世人眼中的这个计,更多的是阴谋诡计,但是在孙子口中,这个计的意思是算计。是充分衡量敌我实力优劣的对比,即“五事七计”(道、天、地、将、法;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两者高下立判。如果说权谋之计是涂抹在利刃上的毒药,讲究巧;孙子则主张实实在在地铸造出一把绝世利器,讲究最拙的基本面,而不是操作面。战场上就是靠刺刀见红的硬功夫,没有任何投机取巧。说到底,这十三篇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而是讲实力决胜的书。毕竟计谋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孙子的核心观点十分明确。
孙子的开篇,计。慎之又甚,充满了敬畏之心,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和老子道家“精妙玄微,深不可识”的道不同,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真理,就是极其实际的“上下同欲者胜”。运用到现实就是操练士卒如同使用自己的手臂一样运用自如,静若泰山,动若猛虎,可进可退,千变万化。能够做到像大将一样点兵多多益善,首先要练的是组织领导操练的硬功夫。
孙子的核心思想有一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子也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先知己,后知人,儒家孔子也有相似的言论,但是并不明确,贯穿着仁,细细想来,似乎也有不少的偏差。知并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充分的了解双方实力的优劣。甚至在开战之前就已在心中构建了模型,对双方可能面临的处境进行全方位的预判,因而“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在这个基础上,再讲究“兵者,诡道也”,能够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攻破,没有弱点,也要罗列出十二条诡道,逼对方误判,引诱对方失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因而高手对决,就像超一流的棋手对弈,盘面看上去反倒平淡无奇,但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平淡,一招一式都力重千钧,别无选择,死死的撕咬在一起,在反复攻击和坚守中等待转机,不让对方有任何闪展腾挪的机会,场面亦朴素得近乎原始的角斗。
这世间的万千大道,实际上都是由无数的微小的道理而构成。抓住眼前细小的事物,感悟着世间错综复杂的大道。这本来就是,现在诸子百家领袖们所做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只是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感悟而已。
无论是人道还是剑道,还是苍生大道?
归根究底,这是心道。心境所向才是万物之本。心若偏离,则万物具崩。
魏子衡一天下来的研读,他从未感受到这种感觉,这种哲学似乎不是自己能够掌握的,但是却总有感触。手机用户看六韬传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5529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