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書荒阁中文网www.shu huang ge .com℡◎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
——《传习录中》
“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始于《尚书》与《左传》,《尚书·说命》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昭公十年》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认知,一是指良知;行指行为、行动。知行关系在中国哲学史上主要指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其代表人物是朱熹、王阳明;也指一般认识论的意义,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代表人物是孙中山、毛泽东。
汉代以后、北宋建立之前,儒学受到佛老二氏的冲击,儒学在社会基层至上层的影响力都比汉代弱许多,因而在两宋时期,大儒们一方面反佛老而重振儒家的地位,一方面亦希望为帝国建立一套道德规范。知行问题正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
正德四年,王阳明在贵阳书院讲学时,开始教人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的学说中,知主要是指良知,相对低,行就是良知的行,即致良知。他认为,知行在本体层面上 是“一”,知行互相作用有如太极般,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相包含、互相作用。在本体意义上,知即良知,行即良能,有良知必有良能,真正的、本来的知,是包含着一定能行的。
贺麟先生认为:“知行合一说与王阳明的名字可以说是分不开的.王阳明之提出知行合一说,目的在为道德修养,或致良知的功夫,建立理论的基础。”
徐爱因为没有领会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训诫,就如宗贤、惟贤两人反复辩论,没有结果,于是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让他举例。
徐爱说: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手机用户看大儒侠王守仁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613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