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京畿之战,之所以关宁只有祖大寿九千入关,先期是袁崇焕严令,剩余关宁绝对不许轻举妄动。后来,崇祯是绝对不敢让他们入关。
但现在好了,有了孙承宗这样的保证,崇祯总算放心了。不但放心了,还有些小期待了:“若是皇太极再来,倒是一件好事了啊。”
结果温体仁不由得一哆嗦。还来?会要自己这个内阁首辅命的。
当然,要自己命的,不是皇太极,而是眼前这个皇帝。他已经杀了一个首辅了,他是不会在乎再杀一个替罪羊的。
“那么诸位爱卿认为他这次会针对哪里呢?”崇祯虚心的询问在座的几个人。当然,他的目光是在孙承宗和赵兴的身上,根本就忽略大明的内阁首辅的存在。
倒不是存在对温体仁有什么成见,而是经过这一段观察,温体仁的确是职不配位,问也白问。
“老臣以为,严重削弱的皇太极的战略方向是俩个,一个是辽西,一个是东江镇。”孙承宗轻松回答。
“为什么是这两个方向?”崇祯询问。
孙承宗分析道:“辽西,臣在上月开始命令祖大寿修筑大凌河,那里囤积着大批的物资和银两,这是皇太极所需。而东江镇的原因则是朝鲜。”
赵兴一皱眉,现在历史变了,现在的皇太极,不再是原先抢了个盆满钵满,兵精粮足之下,开始向辽西拓展疆域的时候了。孙承宗说的还真没准。
“在赵兴再建东江镇之后,现在整个辽东再次恢复了西被辽西关宁压迫,南被东江镇搔扰的局面了,这是建奴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趁着东江镇还在恢复的时候,趁他弱将他一举铲除,再次征服朝鲜,成为他的物资供应基地,这才是最关键的。”
赵兴不得不佩服孙承宗的战略眼光了。
“而这次建奴在京畿损失惨重,他需要恢复。恢复就要物资,那么物资从哪里来?我们大明的南方,还有一个,就是压榨朝鲜。但赵兴命令东江镇防守朝鲜铁山,就等于断了建奴压迫朝鲜的道路,所以,无论从什么地方看,这次皇太极必须选择进攻东江镇。”
这样有理有据的分析,先不说其他人,最先被说服的就是赵兴了。
东江镇是自己搭建的架子,是自己钢铁兵工基地,更是自己铸币基地,绝对丢不得,也丢不起。于是他再也坐不住了,立刻站起来请命:“万岁,臣请去东江镇坐镇一段时间。”
崇祯对于赵兴的请求,非常满意,他就是一个救火队,就是自己的顶门杠,什么地方危险了,就应该他去。而还有一点关键,那就是他出去一趟,总能给自己带回钱来。他希望这次赵兴再次出去不辱使命,所以欣慰的点头:“这段时间,朝廷和周围也没有什么大事,朱晨光代理一下锦衣卫没有问题,你可以去,好好的整顿恢复下东江镇,再形成天启局面。”
“是。”答应完,赵兴对孙承宗道:“孙师傅,在下有个不情之请。”
“说吧。”孙承宗对赵兴这些年的所做所为是及其满意的,尤其眼前,明明知道东江镇将处在危险之中,他依旧往里跳,可见其忠心爱国,他的话也就必须听一听。
赵兴谨慎的道:“虽然我们判断皇太极会优先进攻东江镇,但进攻大凌河也是大有可能的。”
历史被自己改的已经有些面目全非了,但历史巨大的惯性,还是有的,这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防着点历史还是有必要的,所以,赵兴谨慎的提醒孙承宗。
孙承宗不置可否的看着赵兴:“继续说。”
赵兴陈恳建议:“一旦大凌河筑造完成,将如一把利剑,插在辽河岸边,进可直逼沈阳,会让皇太极如芒在背。皇太极必然想要在城没有筑成期间,除之后快,我们不得不防啊。”
被这么一提醒,孙承宗也重视起来:“你说的有道理啊。”
“同时,进攻大凌河,就是进攻大明,皇太极为了重振士气军心,他也会这么做的。”
孙承宗再次点头:“恢复士气,也是皇太极最需要的,你说的对。”
“所以,在下请求孙师傅重视起大凌河。在下建议,请杨尚书把剩下一半的钱粮拨付给祖大寿,让他加快筑城速度,让大凌河早日完工。”
杨嗣昌是赵兴的人,当然不能反驳赵兴的建议,同时,杨嗣昌也是一个有战略眼光和忠君爱国的人,当然不像其他昏聩的官员,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而推诿做事。他也认为赵兴说的有道理,于是点头:“可以,回去我第一时间办理。”
赵兴欣慰的点点头,然后转向孙承宗:“一面加紧筑城,而同时,请孙师傅立刻在大凌河里多备粮草,最少三四个月的,如此皇太极来攻,祖大寿总兵,可突围,可坚守。”
孙承宗认为正确:“老夫回去立刻安排。”
“同时,将大凌河的百姓,全部向后迁移,如此就不会在大凌河被围困的时候,百姓们空耗粮草,也让祖大寿总兵可以专心防守。若防守不住,也没有后顾之忧的全力突围。”
赵兴的目的,就是不让历史再次发生,不让祖大寿死守大凌河的时候,城内只有十日粮草,而城中百姓加快了粮草的消耗,最终祖大寿以百姓为军粮的惨事发生。他的目的,就是要将插在辽河边的大凌河城,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兵营,专心威胁建奴。
孙承宗点头:“一定立刻执行。”
赵兴放心了,孙承宗做事不是一个拖沓的人,也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我这就去东江镇,如果建奴攻击大凌河,只要祖将军坚守大凌河三月,我必带东江镇将士登陆辽东半岛,给予牵制搔扰,如天启年那些次一样,配合辽西战事。”
孙承宗也慨然承诺:“如果建奴进攻东江镇,我也必派偏师进攻建奴后背,让皇太极首尾不能相顾。”
看着这一老一小默契配合,崇祯不由欣慰感慨:“若毛帅不死,何至于让建奴入寇京畿,杀我百姓两百多万啊。”
孙承宗和赵兴一想毛文龙的事,就不由得一阵唏嘘。手机用户看明末亲军锦衣卫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71421.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