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篇 第二十七章 心理不适与障碍2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而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的。
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怎样形成又如何治疗?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终日不断被父母责骂、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他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的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具体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社交训练法,有助于纠正不合群性
首先,要提高认知能力,明白孤独不合群、严重内向的危害,自觉投入心理训练。
其次,制定社交训练评分表。
自我评分、每天小结、每周总结。
以奖励表扬为主,对每一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并给予强化,以鼓励其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
切忌批评责备,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对自己丧失信心。
训练内容从简到繁,从易到难。
兴趣培养法
培养兴趣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
首先,提高认知。
能够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标。
其次,多参加社会实践。
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的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最后,多参加兴趣活动小组,如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小组,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小怡从小就备受溺爱,父母和两个比她大很多的哥哥都把她当成掌上明珠。
她聪明伶俐又漂亮出众,无论在哪里都是人们注意的焦点。
大学时她是校花,追捧者众多,可在宿舍里她却是最让人讨厌的人,因为她总是不打扫卫生、不叠被子、半夜大声打电话……还经常叫别人给她打饭,却不知道说谢谢。
后来找了个男朋友,对她也是百依百顺,她动不动就耍脾气。
后来,男朋友和她提出分手,说:“你这个‘刁蛮公主’,我可伺候不了你一辈子。”
她实在是想不通,自己这个“仙女”竟然被人甩了?
继而非常愤怒,决心狠狠地报复他。
上例中的小怡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
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一般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如下特征表现。
缺乏同情心。
有很强的嫉妒心。
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所没有的特权。
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所了解。
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如何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般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
因此,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
可以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出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
要时常告诫自己:必须努力工作,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赞美;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要争取应得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学会爱别人
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爱,才能真正体验到放弃自我中心观的好处。
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
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什么是表演型人格障碍?
26岁男子刘某,13年前,因不明原因逐渐表现出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
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讲话的内容则心不在焉;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表现得很有公益心。
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的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是:人格的过分感情化、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
该人格障碍较多发生于少年期后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趋向成熟,至中年达到明显缓解。
主要病因是幼年创伤性体验、家庭因素、文化影响等。
表演型人格障碍有什么特征?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表现出强烈不满。
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需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虽然此类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减轻,但这并不等于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该症有歇斯底里爆发的可能。
如何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
提高认知法
帮助患者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缺陷及其危害,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
情绪自我调整法
表演症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表达夸张,旁人常无法接受。
对于别人讨厌的情绪表达要坚决予以改正,对于别人喜欢的则适当保留。
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的表现加以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的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升华法
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原有的表演能量得到升华。
投身于表演艺术是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什么是强迫型人格障碍?
某19岁男孩,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
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
从小他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以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的喜欢。
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他买了块表,作为奖励。
初二上半学期,他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他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
后来他们家添置了沙发,平时他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
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
从此他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
他勉强读完初中,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他更觉得不好受。
令他最苦恼的恐怕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
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就强烈。
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
如此持续了3年,苦不堪言。
近段时间以来,他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反复检查电灯开关,出门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
上例中的男孩是典型的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
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
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做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如何治疗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
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会使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小心翼翼、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
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
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会产生强迫型人格。
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应采用自我心理疗法。
听其自然法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都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会有所缓解。
当头棒喝法
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强迫型人格障碍者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像个机器人。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
当头棒喝便是打开牢笼的妙法。
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改变墨守成规的习惯。
如果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必要时还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时“棒喝”-下。
什么是依赖型人格障碍?
某大一新生,女,19岁,父母为工人,家庭生活温馨。
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备受宠爱。
上大学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从不承担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自己洗。
进大入学后,非常想念异地的家,对大学生活极不适应,产生了许多心理矛盾与困惑。
她日日夜夜都在想家,晚上上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很难入睡。
梦中经常梦到的都是爸爸、妈妈。
她也知道是梦,但就是不愿醒过来。
醒来一睁眼就心烦、心酸,真不想起床。
不想吃早饭,也不想服从校规去出早操,但又怕身体垮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
在校园里散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走一边哭,走回寝室时,已哭成了泪人。
在校园里、在街上,到处听见的都是当地人的口音,深深觉得自己是被抛弃到异地的游子,孤独极了。
班上组织春游、秋游,她毫无兴趣,看到同学玩得高兴,她更是感到孤独、伤心。
而且,看见天上的鸟儿,看到车站、码头,看到电影上的南方景色,她就想回家,回到寝室钻进被窝就哭。
周末,看见本地同学纷纷回家,更是伤心加剧。
她的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遭别人笑话,看不进书却不敢不看。
好多作业没做,成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更担心家里人失望。
入学后,她把一些生活费都省下来用在给家里通信和打电话上了。
她说自己现在几乎要崩溃了,全靠父母和家乡亲友的100多封来信,才使她能强打精神。
上例中的她就是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主要在孩童或部分成年人中出现。
依赖型人格障碍有什么特征?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无独立性。
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
难以接受分离。
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易受伤害。
很容易因遭到批评或未得到赞许而受到伤害。
过度容忍。
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害怕孤独。
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逃避孤独。
被遗弃感。
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无主见。
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策。
无助感。
让别人为自己做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只要满足上述表现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如何治疗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产生与幼年时期的成长关系密切。
幼年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必须依赖于父母,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自主和自立的机会,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
另外,对子女关心得太少、子女受到遗弃或挫折等,也会导致儿童的过分依赖性。
尤其是父母开始时用粗暴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依赖要求,经不起孩子的纠缠又屈从于孩子过分依赖的要求,或者是儿童在表示依赖的要求以后,再搂抱或亲吻孩子,这无疑鼓励和强化了孩子的过分依赖行为。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的依赖行为是一种习惯,必须首先改变不良习惯,才能进一步实施有效治疗。
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行为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可以采取诡控制法(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色彩)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
可以找一个自己最依赖的监督者,防止依赖复发。
重建自信法
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习惯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
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矫正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消除童年的不良印迹。
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其次要重建勇气。
选做一些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某26岁男子,其祖母和三个姑姑都有精神病史,一生气就发作,表现为大哭大笑,但睡几天就好。
他从小娇生惯养,小学时常搞恶作剧,比如往米饭中吐口水、朝水瓶中撒尿、往同学脸上撒土等等,而且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和人打架,扰乱课堂秩序。
初中一年级被学习开除。
参加工作后,不遵守纪律,工作很差。
喜欢吃霸王餐,晚上还常外出偷盗,被别人阻止时就拿刀捅人,非常野蛮。
后来被劳教两年,期间两次逃脱和伤人,延长劳教一年。
后来因抢劫被判死刑。
鉴于其家人有精神病患者,法院疑其精神有问题,但检查并未发现异样。
分析:案例中的男子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各种类型人格障碍中,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最为重视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什么特征?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
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
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
有性顺应障碍。
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
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的,最晚不迟于25岁。
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是诊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关键点。
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最为重要。
如何治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产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恶劣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
通常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或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呵护,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心理治疗,对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毫无作用。
认知领悟疗法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有一定疗效。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在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其反社会行为会减少。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某30岁男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左手。
尽管后来接了假肢,但是那次意外对他心理的摧残却是无法恢复的,他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看到朋友们看他的眼神时,虽然明白他们对他很同情,但是,他却觉得同情中有种让他自卑的怜悯。
因此,他感到做什么都没劲,不愿见人,不愿工作,老想躲进深山,了却残生。
回避型人格障碍又称焦虑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
回避型人格障碍有什么特征?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描述如下。
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如何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包括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
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事先的“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会抑制自信心,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进而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之就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消除自卑感
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增强克服自卑感的信心。
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
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必须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
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大难度。
最好找一个监督人,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自己坚持下去。
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可能会觉得很困难、毫无趣味,但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什么是神经官能症?
某30岁男士,因为工作关系,经常需要在公共场合讲话。
然而每次在公共场合讲话,他就会冒虚汗、头皮发麻、心脏紧缩、背部有放射性疼痛,类似于心脏病发作,十分紧张,特别难受。
可是每次去医院检查,先进的仪器都显示一切正常。
心脏也好,其他内脏也好,都没有出现任何器质性病变。
但他更加紧张,怀疑自己得了什么“无法查出的怪病”。
后来经医生会诊,指出他患的是心脏系统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并不是真正的心脏病。
神经官能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约占精神科门诊的60%~80%,发病率城市比农村高,女性比男性高。
它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心理因素,在个体不良素质和易感个性的基础上,产生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易兴奋性的迅速疲劳,并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
神经官能症有什么症状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疲乏无力、记忆减退、情感障碍等。
头痛和头晕常相伴出现,部位不清,有时间性,用脑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记忆减退的主要表现是遗忘的是日常琐事,对自身的疾病和刻骨铭心的事不会忘记。
疑心得病或是久病不愈时,容易情绪不稳、焦虑不安、猜疑、恐惧、悲观失望。
躯体症状表现为耳鸣、眼花、心慌、气短、出汗、遗精、阳痿、月经不调、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肢体震颤等。
这些症状常相伴神经系统症状出现。
神经官能症是一种表现为全身各脏器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作为心理障碍之一,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和癔症等。
神经衰弱表现为精神容易兴奋又容易疲劳,睡眠障碍,兴奋性增高等。
焦虑症伴随严重的躯体不适症状,终日紧张敏感,心烦意乱等。
强迫症表现为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思考、强迫计数、强迫检查、强迫洗手等。
癔症情感爆发、意识糊涂,有运动、感受、反射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等障碍等。
根据症状出现部位的不同,神经官能症又可分为心脏神经官能症、胃肠神经官能症和性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以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紊乱而无器质性病变为特征。
以心理因素为起因,以神经失调为病理,以胃肠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具体说来,表现为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伴有倦怠、头痛、健忘、心悸、胸闷等症状。
性神经官能症是指因性问题产生的烦恼所致的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为阳痿、性冷淡,常伴有疲劳、眩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神经官能症的诱因有哪些?
凡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因素都有可能诱发神经官能症,但心理因素无疑是重要的发病原因。
比如精神创伤、工作或学习长期过度紧张、困难作业等因素可能诱发神经官能症。
个体素质、性格、神经系统生理特性、机体的功能状态,则是疾病发生的基础;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超过了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是神经官能症发生的必要条件,故而该病多发生在学生、脑力劳动者、领导者、司机、中年人和女性等特定群体中。
心脏神经官能症多见于20~30岁的年轻人,女性较多。
临床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
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气急等,总担心心脏有严重疾患,有不安和焦虑感,但经检查又发现不了器质性病变。
神经官能症有什么特征?
往往有情绪障碍,症状的轻重与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病人如果分散注意力或从事体力劳动、体育锻炼、文娱活动则可使症状减轻。
病人求医心切,对自身躯体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有“小题大做”之嫌,常给人一种多忧多虑、多虚多病之感。
经过临床各方面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或与其不适部位相应的症状不符合。
神经官能症病人不仅本人十分苦恼,而且给家人也带来诸多麻烦。
病人到处求医问药,要求使用各种滋补强壮中西药物,不少患者,尤其是病程短、发病急、常因几天睡眠差而服补气、壮阳药的病人,不仅不能改善病情,反而会火上加油,使病情更加复杂化。
如何治疗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主要在于解决失眠和抑郁的心境。
睡眠好转、心境舒畅,各种不适症状便会自然消失。
药物主要用于对症治疗,可应用中西药结合治疗。
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心理治疗:要关心病人,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解除顾虑,增强治愈的信心。
可用药物减轻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适量服用镇静剂、阻滞剂、谷维素、安神补心丸等。
不必卧床休息,可适度减轻或调整工作,合理安排生活,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及锻炼。
治疗见效后,不要立即停止治疗,否则可能复发。
一般应维持2~3个月的治疗时间,然后逐渐停药。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某23岁女子,高中毕业后做商店营业员,经人介绍结识了一个中学教师男友。
两人恋爱半年,感情很好,但男友父母嫌她是个营业员,反对他们来往,男友向父母屈服,逐渐远离她,她也没有过分纠缠,忍痛分手。
此后,她心情郁闷,孤独好静的她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不愿出门交友,父母常加劝慰,但无济于事。
3个月后,她突然变得好打扮起来,每月工资领来没几天全部买了化妆品及相关杂志,而且经常对父母讲些莫名其妙的话,在家跳跳蹦蹦,显得活泼非常,时而突然大笑,时而大发脾气、破口大骂。
上班时经常离开岗位,与顾客争吵,下了班迟迟不回家。
不久,已不像正常人,如经常外出乱走、看见异性笑、穿着内衣裤就外出、口里讲下流活、不知饥饱等。
而且,她晚上基本不睡觉,把电视开得很响,邻居来提意见,她就把人家大骂出去。
经医生诊断,她患了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也可称之为“花痴”。
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心理障碍,有突发性和慢性之分,包括积极症状(如幻觉、错觉、联想散漫)和消极症状(情感贫乏、社会技能差),主要表现是:患者心理活动脱离现实,在知觉、情感、思维及意志行为之间互不协调及互相影响,导致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适应能力降低,因此常不能维持原来的学习工作能力,原来的生活习惯方式也变得异常。
精神分裂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起病,以25岁左右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岁之间的少年和壮年时间起病;大多起病缓慢,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多数冗长,从数月至数十年不等。
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发作高峰期,患者精神活动有分裂现象,工作、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均受到严重影响。
但患者对自身疾病毫无认知,往往说“我没病”,拒绝就医,即使家人勉强将其带至医院,大多也不愿意接近医生,不愿诉述自身的感觉。
如果家人给以迁就,往往会使疾病拖延治疗,致使反复发作或逐步发展为慢性,晚期逐渐变为精神衰退:整日无所事事、对任何东西均漠不关心、不与亲人来往、在学习工作上毫无要求,甚至连吃饭、喝水、个人卫生等基本自理能力都消失。
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本症状、病程发展和预后的不同,精神病学家将精神分裂症分成几种基本的临床类型。
通常分为四种:单纯型、青春型、紧张型、妄想型。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有什么特征?
大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起病缓慢,诱因不明显,最初不易被人发现。
早期可有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涣散、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颇像神经衰弱的症状;随后逐渐变得孤僻、懒散、淡漠、不与人来往、不修边幅、对任何事物皆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下降、对工作不负责任、散漫不羁、不遵守纪律、工作能力降低等,但患者并不为此而焦虑,对别人的批评和规劝毫不介意;严重时完全与世隔绝,精神衰退明显。
此类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和紧张症状很少见,故称单纯型。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有什么特征?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多数在青春期发病,可急可缓。
初期,患者逐渐表现得孤僻、情绪不稳,喜欢幻想、追究无意义的问题或发表空洞的议论。
随后,情感障碍及言语思维障碍逐渐明显,情绪波动极大,不时大哭、大笑或无故大发雷霆,对周围事物反应淡漠,言语杂乱、语句不连贯、常有思维中断,有时喃喃自语;幻觉丰富,以幻听、幻视居多,妄想荒谬,零乱而不固定;动作多无意义,常做些令人难以理解的手势、姿势或表情;行动幼稚、愚蠢、淘气;预后较差,精神衰退出现较其他各型为早。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有什么特征?
发病年龄在青、中年,起病多呈急性和亚急性,少数起病缓慢。
早期表现为萎靡无力、食欲不振、怠惰少动、情绪低落、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
随后出现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组综合症:木僵状态--情感淡漠,言语动作减少、刻板,严重时不言不动、不饮不食,双目紧闭或凝视,表情呆滞,呼之不应、推之不动,短则维持几小时,长则可达数年之久;兴奋状态--突然爆发的兴奋、激动、行为暴烈,常有毁物伤人行为,常可出现丰富的幻觉,一般维持几小时或数周后缓解或进入木僵状态。
严重时昼夜躁动不停,以至衰竭。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有什么特征?
发病年龄较各型为晚,起病缓慢,但亦有急性和亚急性起病者。
患者初期敏感、多疑,怀疑有人在背后议论或不信任自己;逐渐发展而形成关系妄想,总觉得周围发生的一切现象都与自己有关;此后,关系妄想所牵连的范围愈来愈广,而逐渐形成被害妄想,认为周围的一切变化都是有人为了要打击迫害他而故意布置的,还可有疑病妄想、嫉妒妄想、影响妄想等。
半数以上同时存在幻觉,可出现在妄想形成之前或之后,大多为真性幻觉,以言语性幻听最为多见,也可出现幻视、幻触、幻嗅等。
由于幻觉、妄想的影响,患者的情感活动多不稳定,常有愤怒和敌视的表情,有的则表现为疑惧或惶恐不安。
与此同时也可出现异常行为,甚至自杀或凶杀。
如何治疗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除了患者本人的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外,其家属及同事也背上了精力、经济及心理上的负担。
所以,精神分裂症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
积极治疗:对急慢性病例要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缓解病人症状、改善接触,促进精神康复,同时也可防止精神衰退。
康复治疗:药物及各种治疗的同时配合以康复治疗,包括音乐治疗、工娱治疗、体育治疗等。
心理治疗: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配合以恰当的心理治疗,发挥病人在治疗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巩固疗效,使之将来能够重返社会。
院外治疗:对临床治愈或出现基本缓解的病人要加强院外治疗及管理,医生要定期复查或家庭随访,使之长期服用维持量的精神药物,可以减少精神分裂的复发及再住院。
护理:急性期主要应做好病人的安全护理。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或伤人最难预防。
据统计,5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自杀企图,10%的自杀身亡。
因此,无论对住院病人还是门诊病人均应提高预防病人自杀与伤人的警惕性。手机用户看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82041.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