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居 > 其他小说 > 世界未解之谜全知道 > 九 都是谁的杰作——地理奇观篇
    ■巴西洞穴岩图之谜

    巴西洞穴岩图上的人物形象为何有六个脚趾和四根手指?难道它们真的是外星人的自画像?

    戈亚斯州拉瓜桑塔自治区距离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大约80公里,在这个自治区里有400多个天然洞穴,其中大部分至今尚未发掘。从1971年开始,一些外国学者与巴西学者组成联合考察队,对其中的十多个洞穴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异的奇迹。

    在佩德罗·莱奥波尔多的西坡,有一块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石山。在怪石嶙峋的悬崖陡壁上,有奇幻多姿的壁画。壁面上除了一系列的神秘题词外,还有四个指头的手掌、六个脚趾的脚掌,一些形似牡牛头、猫和猩猩以及其他一些不能辨认出的动物形象和表现力很强的运载图、游艺图等,构图精巧奇妙,形象栩栩如生。

    另外,在塞特拉瓜斯、马托西尼奥斯等地的一些天然洞穴的石壁上,也找到了一系列神秘莫测的雕刻绘画、象形符号和考古学家根本不认识的古怪题词,雕工技艺娴熟精湛。

    从对这些洞穴里残存灰烬的分析来看,这里生活的古人在10000年以前就已经有相当发达的文明。这些壁画题词只有运用极锋利的金属工具才能雕刻成。可是,在10000年以前还没有金属工具,这些壁画题词绝不是石刀、石凿子之类的原始工具所能完成的。那么,这些壁画题词是怎样刻上去的呢?考古学家对此表示费解。

    石壁上的题词很有规律地排列着,有些人认为这些题词有特殊的含义。但有些学者认为,这些题词是古人帮助记忆的一些表意符号,并且认为其中有些符号与欧洲斯堪的纳维亚所发现的远古字母颇为相似,从而证明远在几千年或一万多年前美洲与欧洲就早已经有文化联系。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具体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研究。

    ■神的驿站——通天塔之谜

    传说古巴比伦的国王为天上众神修筑了通天塔,以作为他们落脚的地方。通天塔到底修在哪里?又有多少天神在上面住过呢?

    在现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以南约100公里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巴比伦,5000多年前曾矗立着一座无比壮丽的巴比伦通天塔。它堪与埃及著名的金字塔媲美,形状也有几分相似。据说,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歇脚处,称得上是天路的“驿站”或“旅店”。

    巴比伦古城里最早的巴比伦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辛赫那里布攻占巴比伦时就破坏了。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国不分民族、不分地区,都要派人来参加修塔。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比伦通天塔共有七层,一层垒叠一层,一阶高出一阶,总高90米,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91米左右。在高耸入云的塔顶上,还建有壮观的供奉马尔杜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仓库和祭司们的住房。

    5000多年以前,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处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竟然竖立起如此气势磅礴、巍峨雄伟的通天塔,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巴比伦塔如今剩下的仅仅是一块长满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残迹了。

    通过有关的零星记载以及神话传说,人们依稀知道,昔日的巴比伦通天塔可与列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齐名,它们一起被视做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城鼎盛时代的标志。但是,同空中花园现已荡然无存的厄运一样,巴比伦通天塔经历过历次的洗劫,也只留下一片废墟。那巨大的方形地基上长满野草,巴比伦昔日的灿烂文明已“难认前朝”了。

    巴比伦通天塔既是世界上著名的古代奇迹,也是一个长期不解的谜团。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都没有发现巴比伦通天塔的遗迹,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个神话。1899年3月,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今天巴格达南面100多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进行了持续十多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终于找到了已经失踪2000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的巴比伦古城遗址。

    后来,考古学家在古巴比伦遗址上发现了一个由石块、泥砖砌成的拱形建筑废墟,中间有口正方形的大井。开始,考古学家以为这是空中花园的遗址。直到后来在附近出土了一块记载了通天塔的方位和式样的石碑,才知道这就是通天塔的塔基。公元前689年,通天塔被攻占巴比伦的亚述人摧毁。后来,新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曾重建该塔。但他去世后,巴比伦又渐渐衰落。公元前484年,通天塔再次毁于战火。虽然人们如今已基本知道了它的外观,但整体的设计和结构仍是一个谜。

    巴比伦通天塔和美索不达米亚其他庙塔一样,都用砖构筑,因为当地缺乏良好的岩石。为使庙塔的巨墙外观不至于显得单调,工匠们聪明地建造了高大的斜桥和斜形阶梯,再用支墩作装饰,把巨大平面的墙巧妙地分成了有变化的几段。从现代的建筑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巨大立面的处理手法是十分高明的,很合乎建筑艺术的手法。

    人们普遍认为,巴比伦塔是一座宗教建筑。在巴比伦人看来,巴比伦王的王位是马尔杜克授予的,僧侣是马尔杜克的仆人,人民需要得到他的庇护。为了取悦他,换取他的恩典,保障国家城市的永固,巴比伦人将巴比伦塔作为礼物敬献给他。在巴比伦塔里,每年都要定期举行大规模的典礼活动,成群结队的信徒从全国各地赶来朝拜。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巴比伦塔除了奉祀圣灵,还有另外两个用途。其一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显示个人的荣耀和威严,以求永垂不朽。其二是讨好僧侣集团,换取他们的支持,以便稳固江山。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地方,神庙林立,僧侣众多。僧侣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影响着人民,而且掌握着大量土地和财富。如果不在政治上得到他们的支持,恐怕王位也会风雨飘摇。

    随着巴比伦的覆灭,美索不达米亚的伟大文明很快就毁灭了。

    ■埃及金字塔之谜

    金字塔的秘密就像埃及沙漠中的沙子一样,永远不知道有多少。一座座金字塔不仅是人间奇迹,更是一个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千古之谜。

    埃及金字塔之谜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谜,它的神奇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埃及金字塔是地球上的伟大奇迹,对于金字塔建筑技术,人们存在着许多疑问,然而却没有精确的解释。关于何人建造了如此宏伟的工程,一直众说纷纭。

    在埃及大约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著名的就是吉萨高地的三大金字塔。其中,胡夫金字塔又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占地13.1英亩,由至少重2.5吨的近260万块巨石建造,共重625万吨。人们一直存在这样的疑问:5000年前的人们是怎样开凿、搬运和吊起这些巨石的呢?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以寻觅类似的石头。于是,有人就揣测是外星人参与其事。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塔高乘上十亿所得的数,和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相等。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用两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以上这些给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

    建筑金字塔时还没有马和马车,因为马和马车直到公元1600年左右才被引进埃及。在没有任何起重工具的年代,工人如何快速地将石块搬运、堆砌?金字塔的外壁石块都精确地紧贴着,像利用激光切割的一样,甚至连一把锐利的刀也插不进去。这样的精准度即使以现代最先进的土木技术也很难完成。

    当然,建造金字塔的石块是可能以木制的滚轴运送,可尼罗河流域生长最多的只有棕榈树,而棕榈树的材质比较柔软难以充当滚木。如果滚轴的确是木制,那么,埃及人很可能利用舰队由外输入木材。然而,考古学家至今尚未找到运输木材的船只遗骸。陵墓内部的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宫,石壁光滑,古代埃及人又是用什么方法设计并建造它呢?要知道4500年前,人类尚未掌握铁器。如此精湛的工艺,出自4500年前古埃及的工匠或奴隶之手,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胡夫金字塔的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和神奇,并饰以雕刻、绘画等。由于墓室和甬道里十分黑暗,创作这些精致的艺术作品需要光亮才可能进行,这些作品应是在火炬照明或者是在油灯下才完成的。当时如果真的是使用火炬或油灯,就必然会留下一些“用火”的痕迹。可是,现代科学家对墓室和甬道里积存了5000多年的灰尘进行了全面仔细的科学化验和分析,结果证明灰尘里没有任何黑烟和烟油的微粒,没有发现一丝一毫使用过火炬或油灯的痕迹。由此可见,艺术家在胡夫金字塔地下墓室和甬道里雕刻、绘制壁画时,根本不是使用火炬或油灯照明,很可能是利用某种特殊的蓄电池或者其他能够发光亮的电气装置。距今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难道已掌握类似于现代电灯的技术么?

    20世纪30年代,一群科学家到埃及游览金字塔群落时,发现在塔高1/5处有一只垃圾桶,桶内有一些死猫死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还有一些水果。使科学家们惊奇的是,尽管桶内湿度相当大,这些尸体却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为“木乃伊”。有人回国后,按照金字塔的比例,造了一座小金字塔,并把一只死猫,放在位于塔高1/3处的平台上。结果,死猫不久也变成了“木乃伊”。接着,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同类试验,证明了这样的金字塔结构不单能够保存动物的尸体,还能够使食物保持新鲜,使刀片变得更为锋利和延长使用年限,甚至还可以提高植物种子的发芽率。人们因此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原来,金字塔的结构竟是一种较好的微波谐振腔体。微波能量的加热效应杀灭了细菌,并使尸体脱水而成为“木乃伊”。

    总之,埃及的金字塔让人们见证了太多的神奇,也留下太多的疑问,有些疑问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解答。

    ■非洲原始岩画之谜

    非洲是一个盛产奇迹的地方,在远古时期,也许它并不是干燥的荒漠,而是茂盛的草原。可是,5000多年前的岩石壁画为何会有类似宇航服的图案呢?

    非洲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块古老的土地也蕴藏着许多谜团。从18世纪起,人们在非洲大陆的山地、悬崖峭壁上发现了许许多多史前原始岩画。这些岩画以表现动物为主,有野牛、角马、条纹羚羊、斑驴……虽然画得十分粗糙,但个个形象栩栩如生。

    非洲岩画是非常典型的原始部族岩画,它虽然不如欧洲岩画年代久远,但远比大洋洲的古老,而且它不像欧洲岩画只集中在法国、西班牙,而是分布极为广泛,在非洲的十多个国家都保留了这种原始的艺术作品。更引人注意的是它数量之多、流传之广,仅撒哈拉地区就有三万个岩画遗址被发现,半数在塔西里,都有上万年的历史。

    1721年,当时委内瑞拉一个葡萄牙人旅游团到莫桑比克旅游观光的时候,旅游团成员偶然间在岩壁上发现了一幅画着动物的岩画。后来,许多的探险队和学者在非洲发现了更多的岩画。令人惊喜不已的是,人们以后又在阿尔及利亚东部找到一座巨大的颜料库,它位于撒哈拉沙漠中一条长800公里、宽50~60公里的恩阿哲尔山脉。那里蕴藏着的丰富的红砂土矿藏就是岩画的主要颜料。在这片广阔山区,一个法国探险队在1956年竟发现了一万多幅作品。

    根据这些岩画反映的内容,科学家们推断在撒哈拉地区变成沙漠以前,这里曾居住过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以猎取大型水栖动物为谋生手段,也放牧羊群。大量考古资料证实,非洲在公元前8000年至前2000年是地质学上寒武纪的潮湿期,那时撒哈拉地区还是一片布满热带植物、适于狩猎的草原,而不是沙漠,这正是产生狩猎艺术的重要土壤。

    然而令人茫然不解的是,在这些5000多年前的岩石壁画中,却夹杂着一些非常现代的神秘人像。他们有的身穿精致的短上衣,有的戴着头盔,头盔上还有两个可供观察的小孔,头盔用一种按钮与躯干部分服装连接,仿佛一件宇航服。在撒哈拉的塔希里山脉,有一些被称为“伟大玛斯神”的岩画,画中的人戴着圆形的密封头盔,穿着连体的紧身衣,很像现代宇航员的样子。考虑到撒哈拉岩画风格的写实性,很难想象这样的画面是史前人类的即兴之作,它很可能是以某种生活场景为原型创作的。

    非洲岩画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从岩画中了解当时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和社会形态。然而,这些原始岩画究竟是谁的杰作,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有的学者认为岩画是非洲本土产物,是当地土著布须曼人创作的。不少专家指出,岩画中表现的非洲土著居民臀部高耸的形象正是非洲一些部族的人种特征,这是欧洲史前岩画中不可能有的。他们认为,非洲许多原始居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共同完成了这些岩画。也有个别学者认为,岩画是已经灭绝的霍屯督人的作品。

    然而,许多欧洲学者认为非洲史前岩画是外来文化传播的产物,有的干脆说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复制品。他们认为,在公元前50000年左右,首批欧洲移民尼安德特人来到非洲,后来随着克罗马依人大批移居非洲,欧州移民把岩画带到了非洲。但是,这一观点缺乏足够的事实作有力证明。西班牙东部、北非、撒哈拉、埃及等地区岩画确有相似之处,一些考古学家也因此推想在遥远年代的狩猎者及狩猎艺术家,是从地中海漂泊到好望角去的。当他们漫游到当时还是绿色而富饶的撒哈拉及东非大平原时,找到了理想的狩猎区,而后到达山区高原时就停止前进了,于是在那里创作了许多最早的非洲岩画。然而,这些只是他们未经证实的主观猜测和臆想。

    对于岩画中奇怪的人物形象,人们更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都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然而,生活在几千年前的裸身的原始人也许会想到树叶和兽皮,但怎么会想到密封的太空盔呢?这些非洲岩画上人物形象的依据又是什么呢?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英国巨石阵之谜

    作为欧洲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巨石阵可能是最不可思议的奇迹之一。它默默地在风雨中矗立了几千年。可是,人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始的人类怎样才能建立如此雄伟的巨石阵?目的何在?

    在英格兰东南部的索兹伯里附近,一个叫阿姆斯伯里的小村庄因史前遗迹巨石阵而闻名世界。这些巨石默默地在风雨中矗立了几千年,注视着人间的沧桑。

    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这些石柱排成圆形,最高的石柱高达10米,不少横架在两根竖直的石柱上。巨石阵的主体,是几十根巨大的石柱,它们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与土岗,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坑用灰土填满,里面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在石阵中心的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大约30吨,更有不少重达7吨的巨石横架在石柱的上面。巨石排列成的马蹄形位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马蹄形的开口正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东北侧有一条信道,在信道的中轴线上竖立着一块完整的砂岩巨石,高4.9米,重约35吨,被称为踵石。更为奇特的是,巨石圈有意识地正对着夏至(全年最长的一天)拂晓时太阳升起的方位排列,这更加增添了巨石阵的神秘色彩。

    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巨石块一直与神秘和离奇的传说联系在一起。人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始人类怎样才能建立如此雄伟的巨石阵?目的何在?有许多关于巨石阵的推测,有些非常复杂,甚至荒诞。有人说它是个祭天神的场所,有人说它是古代墓地,还有人说它是太阳钟,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

    最近,又有人提出一种假设,巨石群可能是一种季节钟。用石柱来测量太阳的移动位置,从而了解四季的变化。日出的位置在一年中慢慢移动,当时人们发现了这个现象,就在能够一览无余地观测日出的平原上竖起了石柱,从日出方位和石柱之间的位置移动来了解季节的变化。此说正确与否,还有待科学论证。

    根据科学家实地考证,巨石阵建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的漫长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很可能是在轮子的发明传入欧洲之前。在没有先进机械的古代,巨石阵的建筑规模和工程难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它的建成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还要早700年。

    无数学者经年累月地找寻着巨石阵的建造者。有人认为它是当地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建造的墓穴,也有人认为它是古罗马人为天神西拉建造的圣殿,还有人认为是丹麦人建造用来举行典礼的地方。然而,这些虚无缥缈的想象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学者们感叹巨石阵与埃及金字塔一样神秘莫测。有人提出巨石阵的建筑石料均是从160多公里外的地方运输而来,开采、运输、安放如此巨大的石块,除了高超的技术巨匠,谁也不能。于是,他们认为巨石阵与金字塔出于同一位巨匠之手——外星人。巨石阵真是外星人建造的吗?没有证据否认,也无证据肯定。

    那么,生产技术低下的古代人,费尽辛苦垒起这么一座“石头城”,究竟想干什么?这个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引起考古学家和每年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们的注意。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史前当然没有大型吊车等工具,先人又是如何把这些重达数十吨的大石头高高架起来的呢?这成为长久以来无法破解的一大谜团。

    几百年来,神秘的巨石阵遗址一直困扰着人们。关于巨石阵最早的记录是1126年英国史学家杰弗里编写的《中世纪编年史》,它记载了阿瑟王的谋臣默林用魔法把巨石阵从爱尔兰运到英格兰以做葬地之用的功绩。此外,还有人传说巨石阵是入侵英国的古罗马祭司朱伊特建造的祭坛。直到现在,每年夏至,还有人身着朱伊特的白袍,聚集在巨石阵周围,吹响号角,迎接夏季的到来。

    巨石阵遗址究竟是天文观测器,还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场所,或是其他东西,目前仍然是个谜,也许永远也不能揭开。但不管怎样,如此雄伟壮丽的巨石建筑,所需的智慧和力量不能不令人佩服。

    ■空中花园的传说

    一提到巴比伦文明,令人津津乐道、浮想联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是一个奇迹,它的美丽是许多人都向往的,可它究竟建在哪里呢?

    “空中花园”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通过一些古迹发掘,人们相信,在远古时代的巴比伦王国,有一座美丽的“空中花园”。可谁又知道,这座花园连同它传说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不解之谜。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一个宠妃,名叫塞米拉米斯。她生长于米底(今伊朗高原西部)。那里重峦叠嶂,与巴比伦尼亚的一马平川迥然不同。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公主每每想起故国的山川美景,总是不由得低头垂泪,蛾眉紧锁。国王不忍心看着心爱的王妃郁郁寡欢,费尽周折,终于猜透了她的心思。于是,国王下令仿照王妃故乡的模样,在巴比伦宫的西北角建了一座阶梯花园。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堡垒,流传至今的“空中花园”。

    这座林木茂密、鲜花盛开的高台耸立空中,遂以“空中花园”得名。它与金字塔等齐名,并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中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

    围绕“空中花园”的学术争论,纷纷扰扰。大多数学者认为,“空中花园”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许多历史著述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比如,公元前1世纪中叶西西里岛历史学家狄奥多鲁斯,以及50年后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时代著有《地理学》一书的斯特拉波,都曾描述过“空中花园”。在今天伊拉克的首都,还有一座根据传说而复原的“空中花园”。

    然而,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及“空中花园”的古人,也仅仅只是从别人口中间接听到“空中花园”的情况,并没有亲眼目睹过实物。事实上,流传至今的有关“空中花园”的记载,几乎都是出自古希腊、古罗马作家及历史学家之手。更让人不解的是,建立了丰功伟绩、名扬四邻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流传下来的诏令与书写板无数,但世人却从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有关“空中花园”的片言只语。

    于是,有人得出了惊人结论:“空中花园”是诗人和古代历史学家的想象力制造出来的一大世界奇观。

    “空中花园”到底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究竟身在何方?

    1899年,德国人罗伯特·科尔德维通过一番发掘,发现了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对称布局,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水槽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则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而且,考古学家也的确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的痕迹。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中,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记载。因此,考古学家的解释是否正确仍需进一步研究。总之,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它的真实面目依旧隐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有关“空中花园”的传说,将永远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它的确切之处也许根本无法知晓,也许它并不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地方。但是,“空中花园”的美好画面和无限想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它既是美的象征,也是古人智慧的代表。

    ■太阳神巨像风采究竟如何

    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为无数的船只指引了方向,可大受其益的人们为何没有记下它真实的面貌呢?

    罗德岛是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它因为建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太阳神巨像而闻名于世。太阳神像建在岛北端的罗德市港口,形象为一个手举火炬、脚踩两岸的青铜巨人。进港的船只都要从他胯下通过,而明亮的火焰则昼夜不息地为来往船只引航。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将领率领强大的军队对罗德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但在罗德岛人民坚决抵抗和埃及的大力支援下,罗德岛打退了强大的马其顿军队。罗德岛居民为纪念这次胜利,把马其顿军队丢弃的铜制枪械收集起来,统统予以熔化,由雕刻大师哈列塔斯负责铸造一座太阳神阿波罗(罗德居民也称其为赫利阿斯)像。因为传说中阿波罗是罗德岛的保护神,当地居民以此来感谢阿波罗对他们的保佑。哈列塔斯用了整整12年时间(公元前294年至公元前282年)才把巨像塑成。它耗费了450吨青铜,高达32米,脚趾头有一个人合抱那么粗,中空的两腿内填满了石头用以加固。

    在古希腊,建造10米左右高的雕像并不罕见,但建造如此巨大的神像却是空前的。怪不得巨像建成之初,便被同时代的罗马哲学家安蒂培特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如此巨大的雕像是如何铸成的?在缺乏起重设备的远古时代又如何把它竖立起来呢?这些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也是太阳神巨像让人迷惑惊奇的原因之一。

    然而,罗德岛巨大铜像只矗立了五十余年就惨遭不测。在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大地震中,罗德岛的城墙、船坞、房舍皆遭严重破坏;巨像也倒塌了,它从基座上被抛起,双腿齐膝折断,上半身倒在地上。

    巨像的残骸置在地上近千年之久,公元653年,阿拉伯人侵入罗德岛,发现了躺在地上的巨像残骸。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残骸运送到叙利亚,卖给一位商人。据说,那个商人用了880头骆驼才把残骸运完,以后巨像就不知去向。

    但铜像真的躺在港口近千年无人过问吗?据说神像倒塌后,埃及的托勒密三世立即送来了重建铜像的资金,可见当时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君主对此还是相当重视的。那么铜像究竟去了哪里?

    这尊巨像的建造在当时颇负盛名,以至古代作家只要谈到雕像,无不以称赞的口吻来描述它。但是,这些描述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凭借史书中的简略记载来想象,“设想”出一个又一个的“太阳神巨像”的形象。

    早在公元11世纪,人们就对传说中的罗德岛神像外形作出这样的推测:巨像右手举着投枪,左手按着长剑,柱脚是很高的圆柱,四周环绕着起伏的海浪。但有人认为,太阳神阿波罗像应该是头戴太阳光环,驾驭着马车,马车上载着一轮鲜艳的红日,而且传说中巨像的胯下能进出轮船。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谁也无法确定神像的外形。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又一次激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人们仔细研究古代文献后认定: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两脚宽宽地叉开,横跨在罗德港的两岸。阿波罗手持火把,威严地注视着往来船只。在这里,罗德岛巨像被设想成灯塔,它为进出罗德港的船只起着导航和保护的作用。然而,这个设想在崇尚科学理性的近代也遭到质疑。

    进入20世纪,争论仍在继续。当然,由于没有任何实物资料,也有人怀疑罗德岛巨像只是以讹传讹,因为在许多书里关于巨像外形和位置的记述有很大的出入。毕竟这座巨像离我们太久远了,它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之谜。

    可是,考古学家的努力似乎为了解真相带来了一线希望。随着对罗德岛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物被发掘出来。一枚出自公元前3世纪的钱币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枚钱币上有太阳神阿波罗的头像。经专家鉴定,这个头像正是太阳神巨像作者哈列塔斯作品的临摹画。但遗憾的是,铜币上只有阿波罗的头像,没有身体,巨像的姿势依然无法推测。也许将来有一天,考古学家们能为我们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小小的罗德岛,如今游客众多,罗德岛居民依然享受着太阳神带给他们的恩泽。1984年春天,希腊政府提出准备修复巨像,也许这个决定会加快对巨像真相的揭示。不久的将来,世人也许能重新看到几千年前曾屹立在这里的太阳神巨像,领略巨像的雄伟风采。

    ■纳斯卡地画究竟是谁的杰作

    如果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的高空向下俯瞰,你将会惊奇地发现,荒原上镶刻着一幅幅绵亘数公里的奇异巨型图画。这些雕刻精美的史前巨画从何而来?它包含着什么寓意?

    在南美大陆,存在着一个2000年的迷局——秘鲁南部安第斯山一带的纳斯卡地区,有一片绵延几公里的线条,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镶刻在大地上,从高空中看就好像是用巨大的手指画出来的。这是一处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这些线条沉默无言,似乎在静心等待后人的破解。

    1938年,一位秘鲁飞行员飞经安第斯山脉上空,无意间朝地面看了一眼。令他吃惊的是,平时看似无奇的地表线条,竟然变成一幅幅巨大的图案。这位飞行员将其所见公布于世后,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后来,一支考察队来到纳斯卡高原。他们意外地发现这些巨画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把荒原表面的细砾石挖开,向下刻凿十几厘米,使之露出黄白色的沙土所形成的沟槽。考察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构图,发现竟然是一只喙部突出的巨鹰图。之后,他们在这片大沙漠上相继发现了各种奇异的图形、图案,有三角形、四边形、螺线、平行线等,还有各种植物、动物的图形。有些纵横交错的线条很像今天飞机场的跑道和标志性的图案。由这一巨画所显示出来的跑道宽窄和长短不一,有的长达5公里,有的1公里左右,都是笔直的,并且转角和交叉处都棱角分明。

    这一惊奇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学界,考古学家们陆续来到纳斯卡高原。他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直线条和弧线图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邻的山坡上,还惊奇地发现了许多动植物图案,例如飞鸟、猴子、蜘蛛、不明植物,甚至鲸鱼等。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图案中,有一幅著名的蜘蛛图。这只45米长的蜘蛛,以一条单线砌成,是纳斯卡荒原上最动人的动物寓意图形之一。有人认为,这幅图很可能是某个特权阶层的图腾,也许他们是在某个特定的节日制作了这个图形,而图形中的蜘蛛很可能与占卜的仪式有关,但也可能是纳斯卡人崇拜的星座之一。此外,还发现了18幅鸟图。同时,在纳斯卡出土的部分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鸟。更奇怪的是,在皮斯科海湾附近一座光秃秃的山脊上,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图案。但那个时代的印第安人从未见过三叉戟图。这又是怎么回事?

    纳斯卡地画的发现给世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惊,也带来了巨大的疑问。在这片大沙漠上,这些神秘的图形究竟是谁画出来的呢?他们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是怎样确定线条方向,又是怎样准确制定出图形各部分的比例的呢?

    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那些动物图案来的呢?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地面上也绝对无法看出纳斯卡巨画的形貌。在遥远的古代,纳斯卡地画的创造者又怎样欣赏自己的杰作呢?

    还有,纳斯卡高原图形中所描绘的动物除了兀鹰之外,几乎没有一种是产于当地的,如亚马逊河蜘蛛、鲸和猴子等。在这片荒漠之中,描绘出如此庞大、如此精确而又并不产于当地的动物图形,当地的纳斯卡人如何能做到?

    有人说,纳斯卡平原的直线可能与某种天文历法有关,因为这些图形中有几条直线极其准确地指向黄道上的夏至点与秋分点。也有人说,图案中某些动植物图形是某些星座变形的复制品,某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是星辰运行的轨道。

    然而,纳斯卡平原上的土著居民的社会发展程度非常低下,有些领域至今还停留在石器时代。而这幅巨画却表现出高超的设计、测量和计算能力,也显示出建造者对几何图形的极高的认识程度。这些都与纳斯卡平原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以设想,土著居民不可能是这些杰作的创造者!而纳斯卡人在秘鲁山区的后代印加人至今还流传着“会飞的物体”的传说,许多出土的纳斯卡陶器和织物的残片上都饰有飞行的图案,包括画着和鸟一样的飞人。那么,是不是曾有地外文明的超智慧生命指点过他们?是不是古纳斯卡人能与地外文明的超智慧生命沟通呢?

    古纳斯卡人与玛雅人一样,其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可以说,这些神秘图案的制作,以当时人们通常的技术能力是不可能达到的。它显示出一种“超智慧”的存在,显示出在人类地球文明之外的一种“超文明”存在的迹象。

    ■太阳门——上帝的杰作

    “太阳门”是蒂亚瓦拉科文化最杰出的象征。可是,古代的印加人光靠人力和极简单的原始工具能建造如此宏大雄伟的建筑物群吗?

    在南美洲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拉科文化遗址,这处遗址以大量精美的巨石建筑闻名于世。蒂亚瓦拉科原来叫做“泰皮卡拉”,在艾马拉语中的意思是“中心之石”。可能是因为其他部族对这个词的误读,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蒂亚瓦拉科”。它被人们看成是“外星人”的“湖畔奇迹”。

    蒂亚瓦拉科遗址的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四周是坚固的石墙,里面有梯级通向地下内院,西北角就坐落着美洲古代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太阳门”被视作蒂亚瓦拉科文化的最杰出的象征,是南美大陆最负盛名的古代文明奇迹。

    凡是看到过“太阳门”的人,无不为它的宏伟壮观惊叹不已。“太阳门”高3.05米,宽3.96米,重约12吨,是用一整块巨大的中长石雕制成的。更耐人寻味的是,“太阳门”不仅是个庞然大物,而且它上面还雕刻着极其精美的图案。在“太阳门”的石门楣中央凿有一门洞,门楣上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一个神秘的人形浅浮雕,双手各执一根权杖,人形神像的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其间还夹杂有蛇像。在人像两旁平列着三排48个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束阳光总是从这石门的中间射入大地,这就是“太阳门”这一名字的来历。

    面对着“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必然要产生种种疑问。首先,古代的印加人为何要不惜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究竟有什么作用?

    从“太阳门”秋分时节射入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有人认为,“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然而这些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古印加人又是如何测算出秋分时节太阳与“太阳门”位置关系的?

    “太阳门”作为的的喀喀湖畔的奇迹,也令现代人迷惑不解。的的喀喀湖位于海拔3712米的荒漠高原上,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一般石块重达数吨、数十吨,有的石块重达200吨。据考证,古印加人不会冶炼铁,他们没有钢铁工具,没有炸药,更不可能有任何机械、轮子和绞车。在高寒、低压、缺氧甚至连呼吸都极为困难的恶劣环境中,在没有轮制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从高山上挖取这样巨大的石块并把它们搬运到蒂亚瓦拉科来的呢?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光靠人力和极简单的原始工具能建造规模如此宏大雄伟的建筑物群吗?有人估计,星散在的的喀喀湖畔的所有巨石建筑物的总工程,比修筑金字塔还要艰巨。究竟是何人何时用什么方法创造出这湖畔的奇迹呢?“太阳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尽管许多人作了努力的研究,但这一切仍无法解释。

    专家通过放射性碳14鉴定,蒂亚瓦拉科建筑应该是开始于公元前300年,而建成美洲这一灿烂辉煌的文明大约是在公元8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在公元5到6世纪。安第斯山区是古代美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公元前85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左右,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最早散居在安第斯山区的古代居民是摩其卡族、艾马拉族和克丘亚族(印加人是克丘亚族的一支)。在印加国家形成之前,安第斯山区已出现过一系列发展较高的古代文明。印加人在继承和发扬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南美光辉灿烂的印加文化。但许多人认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古代印加人,根本不可能在的的喀喀湖一带的层峦叠嶂之中创造出辉煌的蒂亚瓦拉科文化。更有甚者认为,蒂亚瓦拉科是外星人在某一时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湖畔的“太阳门”上的图案描绘了“外星人”的形象,湖畔的巨大石像上精确地记载着27000年前的星空,“太阳门”是太空之门。

    总之,人们对“太阳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太阳门”的秘密总有一天会被揭示。

    ■吴哥古城——你的面纱由谁揭开

    吴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共同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观”。然而,它为何在密林中隐藏了400多年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刻也没有停息。光阴的流逝带走了太多的珍奇异宝,也留下了许多的未解之谜。庞贝古城、玛雅文化遗址已让人们感慨不已,而吴哥古城更在丛林之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千里迢迢来到柬埔寨进行考古工作。在进入森林的第五天,他和随从人员突然发现前面不远的森林里显露出五座高大的石塔,石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清晰美丽。尤其是中间的那座最高的塔尖,在夕阳的照耀下更是金光闪闪。这就是传说中的吴哥古城。从此,这个被茫茫林海掩盖而沉睡400多年的古都终于重现于世,焕发出独特的青春与活力。

    吴哥,在梵语中意为“城”,它是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时吴哥王朝的都城,主要是由建于公元9世纪至13世纪的一组石质建筑群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又分为大吴哥和小吴哥。大吴哥又称吴哥通,“通”意为城;小吴哥又称吴哥窟,意为“首都的寺院”。时至今日,吴哥窟还保存完好。古城约占地15平方千米,四周环以高墙,内有宫殿、庙宇、宝塔多处,是柬埔寨古代艺术的代表。其建筑之精细、浮雕之生动、设计之巧妙,均堪称绝品。吴哥古迹总共有大小各式建筑物六百余座,散布在约45平方千米的森林里。

    据史料记载,吴哥窟建于12世纪前半叶吴哥王朝全盛时期。当时,信奉婆罗门教的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为了祭祀“保护之神”,也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以及为自己修建陵墓,而专门建造了这座神庙。

    吴哥窟的整个结构呈正方形,最外层是壕沟,中间是围墙,里面是三道回廊,层层相套,浑然一体。而中心建筑是大神殿,分为三层台基。位于最上层的是中央佛塔,离地高度达65米,其余四座较小的则位于第二层的四角。神殿各层皆环以圆柱回廊,墙壁上更是布满精美的浮雕和壁画。整个建筑象征着佛教传说中的宇宙中心须弥山。由于都是用巨石垒砌而成,因而显得格外整齐肃穆、和谐庄严。此外,寺内还有一座图书馆和一处供饮用的蓄水池。

    与之相对应,大吴哥位于吴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建造的新都。吴哥城规模非常宏伟壮观,它占地9公顷,城墙周长12千米,墙高7米,厚6米,周围环以相当宽的护城河,真可谓“固若金汤”。而且全城五道城门中,有四道通向市中心的巴扬庙,另一道通往皇宫。五个城门上方都建有无数巨大的石塔,塔的四面雕有佛的头像,高达2米多。吴哥通的中心是巴扬庙,它是王城的主体建筑,高达45米,它和周围的16座中塔和几十座小塔,构成一组完美整齐的阶梯式塔型建筑群。据史书记载,这16座宝塔象征当时高棉的16个省。其中,被称为“吴哥古迹明珠”的女王宫,更是以它精美绝伦的石雕著称于世。

    重现于世的吴哥古迹,具有独特和永久的魅力,使世人为之倾倒。从建筑上看,吴哥古城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但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是何人建造了这美妙绝伦的古城?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精雕细琢,遍布浮雕壁画,其技巧之娴熟、精湛,想象力之丰富、惊人,使人难以置信,以至于长时间流传吴哥古迹是天神的创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在垒砌这些建筑时,没有使用黏合剂之类的材料,完全靠石块本身的重量和形状紧密相连,丝丝入扣。时至今日,吴哥古迹的大部分建筑虽历经沧桑,仍岿然不动。

    吴哥古迹向人们充分展示了柬埔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智慧。15世纪上半叶,吴哥城突然人去城空,曾经繁华昌盛的吴哥城杂草丛生,逐渐被茂密的热带森林所湮没,这使吴哥古城变得更加神奇。由于有关柬埔寨中古时代的史料极其缺乏,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一无所知。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更何况吴哥是一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忽然中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不得其解。有人认为是外敌的入侵造成的,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却无法使一个民族消失。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100万以上人口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始终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羽蛇城的神秘蛇影

    玛雅文化的每一处建筑都是神秘的象征,羽蛇城的蛇影是玛雅人的计时器吗?

    奇琴伊察古城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梅里达城东120千米处,素有“羽蛇城”之称。奇琴伊察古城最早建于432年,公元11到13世纪时,城市发展达到顶峰,是古代中美洲玛雅文明的三大城市之一。公元15世纪,这座城市被废弃。在历经短暂辉煌之后,奇琴伊察神秘地湮没在中美洲的蓊郁丛林之中,这也使得它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古代文明遗迹之一。

    当时的奇琴伊察居民将“羽蛇神”和雨神作为崇拜神,即使遭遇入侵后,他们的信仰也没有改变。在奇琴伊察的建筑物上,到处都有“羽蛇”或“人-鸟-蛇”形象的图案。奇琴伊察最著名的库若尔甘金字塔就是这一信仰的体现。

    库若尔甘金字塔由塔身和神庙两部分组成,因祭祀奇琴伊察主神库若尔甘而得名。“库若尔甘”在玛雅语中意为“带羽毛的蛇神”,即羽蛇神。羽蛇神是玛雅众神之首,受到玛雅农民和中美洲各民族的崇敬和信奉。羽蛇神金字塔高30米,四方对称,底大上小,四边棱角分明。底层呈长方形,向上逐层缩小至梯形平台,上下共九层,最上层为羽蛇神神庙。庙内安放一红色美洲豹雕像,豹身镶有晶莹闪光的绿松石及其他颜色的玉石片。塔身四面有台阶通向塔顶,每面台阶各为9l级,加上最高层一共365级。台阶数代表了玛雅太阳历的一年天数。另外,52块有雕刻图案的石板象征着玛雅日历中52年为一轮回。金字塔底部雕有一个羽蛇神头像,而蛇身则隐在金字塔的阶梯断面内。

    羽蛇神金字塔里,充满了与水相关的象征物,特别是各种波浪图形和许多精美的石雕贝壳,这是因为羽蛇神是当时人们最敬重的司雨神。在这座金字塔北面边墙下端,雕有两个石质的带着羽毛纹饰的蛇头,蛇头高143米,长180米,宽107米,蛇嘴里吐出一条长16米的大舌头。羽蛇神金字塔里的蛇身雕塑不是一般的雕塑,它里面藏着玄机,而且非常奇特。

    这座古老的建筑在建造之前经过精心的几何设计,它所表达出的精确度和玄妙充满戏剧性的效果,令后人叹为观止。在春分、秋分之日的下午,可以看见塔上的蛇影。夕阳西下之时,从某个特定角度望去,人们就可以看见蛇头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与七个等腰三角形的影像连套在一起,从上到下,直到蛇头,形成波浪形的长条,犹如一条巨蛇从塔顶游向大地,使人恍见苏醒的羽蛇神爬出庙宇。直到太阳落山,这条巨蛇才渐渐消失。每一次,这个幻象都是持续整整3小时22分钟,分秒不差。这就是奇琴伊察特有的“光影蛇形”的神秘景观。从“光影蛇形”的景观可以看出,当时的玛雅人已掌握了精密的计算技术和天文知识。但他们却把这一奇景看做是羽蛇神从天而降,赐予他们太平盛世的吉兆。

    如果说库若尔甘金字塔是玛雅人对其掌握的建筑几何知识的绝妙展示,金字塔旁边的天文台更是把这种高超的几何和天文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螺旋天文台高16米,是迄今为止在玛雅文明遗址中发现的唯一圆形建筑物。它的得名是因为塔内的螺旋楼梯。塔内的墙壁与观测室窗口形成的连线是观测季节的好参照物。更奇妙的是,螺旋天文台的一些观测窗口,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它们面对的观察点竟然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天王星和海王星!

    除了神秘景观“光影蛇形”之外,库若尔甘金字塔还有一个不解之谜:如果有人站在主阶梯前拍手,在金字塔顶端便会听到一声沉闷的回音,听起来就像鹰的叫声。这种鹰的叫声被视为天空中神的声音。玛雅人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居住在地上的人和居住在天上的神进行沟通。这种奇异的现象更为这座金字塔增添了神秘的气息。

    ■印加奇观——萨克萨瓦曼古堡

    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具的军事要塞。置身于这座雄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会对印第安先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是怎么建成的呢?

    库斯科城是灿烂的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大约1000年以前,在秘鲁南部的高原上居住着一个操奇楚阿语的印第安人小部落,他们自称“印加”,意为“太阳的子孙”。公元1200年前后,印加部落在其首领“太阳神之子”曼科·卡帕克的率领下迁至亚马逊河源头河谷地带,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他们还遵照太阳神的吩咐,修筑库斯科城作为首都,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创造了印加文化。

    印加帝国是通过征服周围其他部落而不断扩大版图的,帝国内部矛盾较多,为了防止和镇压被征服的部落造反,印加帝国统治者组织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和固若金汤的城池,而且在中心城市四周建起许多堡垒。为了拱卫首都,库斯科城外的堡垒建得更为坚固,其中又以萨克萨瓦曼古堡最为有名。

    “萨克萨瓦曼”,在奇楚阿语中是“山鹰”的意思。这座无比雄伟的古堡确实像一只矫健的巨鹰兀立在库斯科城以北海拔3700米的高山之巅,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萨克萨瓦曼古堡占地约四平方公里,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每一层墙高达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古堡高处有三座塔,上塔是圆柱体,塔内有温泉。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达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地道,它和三座塔楼相通。古堡最高处是由三座塔楼围起来的一个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塔呈正方形,是驻军之处。总之,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具的军事要塞。

    萨克萨瓦曼古堡建筑工程异常浩大,建筑技艺也十分精湛。整个古堡的建筑用了30多万块石料,而且每块都是数以吨计的巨石。最大的一块长8米,宽4.2米,厚3.6米,重量超过200吨!石块不仅重,而且加工相当精细。垒成石墙的石块之间未用灰浆黏合,但缝隙细如发丝,连手指也摸不出来。萨克萨瓦曼古堡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以它那雄姿傲然屹立在安第斯的高山上。1950年,库斯科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遭到毁坏,而印加时期建成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却安然无恙,古堡建筑之坚固可见一斑。

    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上看,其结构新颖而复杂,建筑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置身于这座雄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对印第安先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是怎么建成的呢?对此,人们尚未找到确切的答案。

    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于15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完全竣工。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

    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第安人也还是处于青铜文化时期,他们没有发明铁器,也没有发明车轮,甚至没有大牲畜。那么,他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工程如此浩大、技巧如此精湛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呢?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即使在建筑、运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从几里地之外把几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巨石运上陡峭的山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也是极为困难的。

    有的专家经过潜心研究指出,建古堡的巨石全是靠滚木、滑板这类最原始的工具运上山坡的,而且开采、打制石坯全靠更坚硬的石块,将石坯磨平磨光则是用砂子,这样的加工石料和搬运垒砌的方法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需要数十万人投入,而且需要通力合作,古印加人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

    也有的专家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推断,它应当是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某个不知名的民族修建的。更有甚者,认为以印第安人的技术和力量是无法兴建这么巨大而复杂的工程的,古堡很可能是外星人修建的。但这样的说法显然缺乏说服力,只是人们的臆想。

    由于印加帝国没有文字,考古发现的证据也不足,萨克萨瓦曼古堡到底是怎样建成的至今还不能解释清楚。

    ■泰姬陵——爱与美的结晶

    在许多人看来,泰姬陵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可是,谁又知道它的建造者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究竟有多么残忍呢?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邦亚格拉市郊。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陵墓。它始建于1631年,每天动用两万名工匠,历时22年才完成。

    凡是见过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洁白晶莹、玲珑剔透的身影所倾倒。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泰姬陵作为陵墓建筑中的典范,一直被人们瞻仰和称颂。还因为它背后有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泰姬陵更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人们的心里,泰姬陵是爱与美的结晶,传颂了一段伟大的爱情故事。然而,泰姬陵的建造也许并不是出自伟大的爱情,其中可能隐藏了充满血腥和卑下的个人目的。

    1631年,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的妻子死于难产。沙贾汗伤心欲绝,据说他穿了两年丧服(据另一记载,他的头发因悲伤而变白了)。他发誓要建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以表现其永恒的爱情。为避免日后有其他陵墓胜过泰姬陵,沙贾汗竟残忍地在陵墓完工后砍掉设计师的头,又砍掉众工匠的手,其血腥程度可谓世间少有!

    举世闻名的泰姬陵的陵墓建筑群包括大门、玛哈墓、两座清真寺、四座尖塔和一些附属建筑物,全部设计互相配合,浑然一体。陵墓高约250尺,耸立河边,气势雄伟。陵园占地42亩,布局精巧,其中间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为喷泉。从陵园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直长甬道,甬道尽头就是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陵墓建筑在一座7米高、95米长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周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圆塔。寝宫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宫内墙上,珠宝镶成繁花佳卉,光彩照人。寝宫分五间宫室,中央宫室里置放着泰姬和沙贾汗的大理石石棺。陵墓的东西两侧屹立着两座形式相同的清真寺翼殿,用红砂石筑成。

    当初修建泰姬陵的石匠、金饰工、雕刻家和书法家以十分精巧的手艺,在大理石上镶嵌无数宝石作装饰,如中国西藏的宝石、巴格达和也门的玛瑙、斯里兰卡的宝石、阿拉伯的珊瑚等多达43种。墓内到处可见纯银烛台、纯金灯座、华丽的波斯地毯。雕花大理石棺四周更围了一道纯金的栏杆。1857年,莫卧儿帝国覆亡,泰姬陵内的金银珠宝被人抢掠一空。幸而陵墓本身并未受到破坏,劫后几百年来依然屹立于河畔,被人们视为坚贞爱情的象征。

    ■无法解释的珊瑚石城堡

    失恋的李特斯奈克沉默了20年,最后,他用一座奇特而又壮观的珊瑚石城堡为自己的爱情和人生画上了句号。可是,难道心中有爱,就能一个人建造起一座城堡?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座奇特而又壮观的珊瑚石城堡。这座迷宫般的珊瑚石城堡,浩大空旷,怪石矗立,厅堂、喷泉、石雕精巧玲珑,千姿百态,使人仿佛置身于扑朔迷离的仙境。最让人惊奇的是,城堡内有一扇重达9吨的石门,但这扇玄妙莫测的巨大石门,只要小孩轻轻一推,竟会缓缓开启。前去参观的物理学家、建筑学家至今不解其中奥秘。

    城堡的主人李特斯奈克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1887年,他出生于拉脱维亚。他在失恋之后,远走美国,定居佛罗里达州。他虽身在异国,心中仍痴情地怀念失去的恋人,决心利用他住所附近的珊瑚石建造一座城堡,献给他永恒爱恋着的无情的情人。

    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开始在自己住所附近的岩床上凿珊瑚石来建造城堡。但由于他在城堡外用珊瑚石砌起了一道8米高的围墙,外人根本无法窥视里面的建筑情况。因此,没有人看到过他的劳作。到了40年代末,这座珊瑚石城堡终于屹立起来了。然而,李特斯奈克却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于1951年在迈阿密医院里溘然长逝。

    很多人在参观了这座壮观的城堡之后,无不产生这样的疑窦:这座神奇的城堡是不是由李特斯奈克一人所建?不少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认为,珊瑚石城堡不可能由李特斯奈克一人所建。李特斯奈克个子矮小,体重只有110磅,只身一人进行如此浩大的建筑工程,实在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先进的现代化起重设备,他怎能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吊起一块重达9吨的巨石?更令人生疑的是,从来没有人亲眼看见过李特斯奈克进行工作。据说,他只在太阳落山后才开始他的建造工程,并拒绝任何人进入他的园子来看他如何工作。

    在城堡内,竖立着一座石碑,上面镌刻着火星、土星。一张硕大的石桌被凿成佛罗里达州的图形。城堡内有两件用珊瑚石制成的天象仪,其日晷仪可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候显示时间,其误差不会超过五分钟。还有一座用两块珊瑚石制成的北极望远镜,第一块上面被钻了一个直径为1英寸的小孔,其高度与人立地观测齐平。旁边是一根拔地而起的25米高的柱,顶头钻了一个大孔,在晴朗的夜空,通过小孔就可观测到石柱上空的北极星。李特斯奈克绝不可能造出这么精密、高超的天文仪器,有人猜测这个奇迹其实并不是李特斯奈克的作品,而极有可能是天外高级智慧来客所为。他们认为,李特斯奈克可通过石制仪器来观测天外来客的行踪,外星人很可能在城堡内着陆过。李特斯奈克得到外星人的帮助,利用反重力来移动那些巨大的石块。

    也有人以为,古人尚能完成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李特斯奈克也可能一人建成珊瑚石城堡。可能他掌握了一些已湮灭于世的远古建筑技艺,故而能独立完成这座露天城堡。只是因为今人已无法知晓这些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使得李特斯奈克建城堡的真相被掩盖起来了,产生了种种推测和猜想。如果我们不相信李特斯奈克能独自完成如此浩繁的工程,又是谁帮助了他呢?

    李特斯奈克传奇般的身世和谜一般的城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不少人想揭开神秘的城堡内幕,但结果均不能令人信服。

    ■巴西“七城”之谜

    巴西“七城”遭遇的毁灭性的破坏,犹如今天的核武器实验场。在这样的一座死亡之城,这些现象都是怎样产生的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被公众认可的原因。

    在巴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古迹。这其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七城”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这个谜团到现在也没有能够解开,因而吸引了众多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蜂拥而至。

    “七城”在巴西特雷西纳的北边,位于小城皮里皮里和里奥隆格之间。它的纬度差不多是在赤道上,离海边只有三百多公里。初到“七城”的人会发现,这里并不杂乱,没有一般古迹那样层层堆积的石头建筑物,没有带着尖尖的棱角和人工雕刻条纹的独石柱,而是透着一种神秘的死亡气息。如今的“七城”遗址,其样貌和《圣经》中所描述的被上天用烈火和硫黄消灭掉的罪恶之地十分相似。这里没有辉煌,有的只是寂静。令人恐怖的是,这里石头被可怕的力量熔化了,仿佛大火瞬间烧过一样,一切都毁灭了。在这里,稀奇古怪的石头造型遍地都是,被分成数段的怪物巨兽的尸骨别别扭扭地刺向天空。然而,虽然经过很长时间的发掘,科学家在“七城”里还没挖掘出人的尸骨。这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七城”已经消失了,人们已经不可能看到它本来的面貌了。从考古学家精心绘制的复原的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七城”周围的界线是一个相当精确的直径为20公里的圆圈。在这个圆圈里,“七城”被清清楚楚地分成七个区。在这七个区里,考古学家可发现碉堡、街道、神庙、篱笆、地下槽罐、大墙等遗迹。然而,“七城”的神秘所在自有其不同的特点。首先,龟甲状地貌是“七城”荒野中有着特殊魅力的东西。由于缺乏研究,人们对这个地区何以出现这种地貌解释不通。再者,使考古学家和科学家诧异的是,岩石层中露出许多被压成碎骨状的金属块,在尚未倒塌的墙壁上还可见到呈长长点滴状的锈迹,并且这些锈迹仍在蔓延着。在这样的一座死亡之城,这些现象都是怎样产生的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被公众认可的原因。

    然而,最令考古学家和科学家无法理解的是,在岩壁上有许多图画,有圆圈、轮子(带轮辐的)、太阳、圆圈中的圆圈、圆圈中的四角、十字和星辰的变体。有一幅画是这样的:首先是一条直线,在线下摆动着四个如同五线谱头的球体。由于史前的人不认识记谱符号,这些东西肯定是另一种意思。画上有一个古印度浮雕,印度研究人员根据梵文鉴定这块浮雕描绘的竟然是一种飞行器。这些岩画中最具特色,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画有宇航员的一面墙,两个戴着圆形头盔的人物,在他们上方有一个东西,仿佛飞碟。看了这些岩画,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在岩壁上画了那些画?那些画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七城”的居民真的见过宇航员和飞行器?这些宇航员来自哪个星球?他们来到“七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七城”曾经相当繁荣,它又是怎么一下子变成一片废墟的呢?

    寂静的“七城”已经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了,它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任由人们去寻找答案。“七城”难道又是跟外星人有关?难道是外星人的飞碟发射场?是飞碟发射的巨大火焰使这里变成了一堆废墟吗?谁能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丛林大石球——巨人的玩具

    在美洲人迹罕至的丛林中,竟然有许多几十吨的石球,有人戏称之为巨人玩的石球。然而,是谁雕琢了它们呢?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乔治·奇坦在哥斯达黎加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约200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也在2米以上,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加拉卡地区有一处石球群多达45枚,另外两处分别有15枚和17枚,排列无一定规则,有的成直线,有的略成弧线。据怪异现象专家米切尔·舒马克研究,有些石球显然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碰巧排成直线的。

    这些躺在不同地区,大小不一的石球,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们对这些石球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测量,发现这些石球表面上的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简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圆球。这些石球有什么用,没有人能够加以正确的阐释。

    据考察,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差不多都是用坚固美观的花岗岩制作而成。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所在地的附近并没有可以提供制作它们的花岗岩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踪迹。而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人们不得不提出一连串颇费猜测的难题: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巨大石球?所必需的巨大石料如何运到这里?究竟用什么工具加以制作?哥斯达黎加的史册中并无记载。16世纪,西班牙人曾入侵此地,但西班牙人并不知道这里有大石球。

    对大石球作过周密调查的考古学家们都确认,这些石球的直径误差小于百分之一,准确度接近于球体的真圆度。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知道,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具有高超的雕琢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以及精密的测量装置。否则,他们无法完成这些杰作。诚然,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不乏雕琢石头的巧匠能手。然而,有一点必须肯定,雕琢如此硕大的石球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从采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断地转动石块。要知道,这些石球重达几十吨,转动石块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道这些直径大到几十米的石球是他们在缺乏任何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运用原始简陋的操作工具一刀一刀地雕琢而成的吗?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在哥斯达黎加的印第安人中间,长期流传着许多古老的神奇传说,其中就有宇宙人曾经乘坐球形宇宙飞船降临这里的故事。因此,不少人在对上述奇迹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便猜想这些大石球与天外来客有着直接联系。依照他们的看法,这些天外来客降临这里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制作了这些大石球,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位置和距离进行了排列,布置成模拟某种空间天象的“星球模型”。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涵义呢?又有谁能知晓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生活的故乡呢?

    有的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大石球是远古时代当地人信奉的太阳神、月亮神等的雕像。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大石球可能是古人墓葬的标志,因为曾在古墓穴中发现过小石球。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大石球便成了考古学中的一个谜团。手机用户看世界未解之谜全知道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84944.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

  1. [修真小说]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2. [穿越小说]大唐腾飞之路
  3. [玄幻小说]异度荒尘
  4. [玄幻小说]武逆焚天
  5. [修真小说]叩问仙道
  6. [穿越小说]骗了康熙
  7. [都市小说]讨逆
  8. [其他小说]星空职业者
  9. [修真小说]仙人消失之后
  10. [玄幻小说]深空之影
  11. [穿越小说]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12. [都市小说]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13. [都市小说]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14. [都市小说]穿越香江之财富帝国
  15. [都市小说]终极火力
  16. [穿越小说]北齐怪谈
  17. [玄幻小说]太平令
  18. [都市小说]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19. [穿越小说]晋末长剑
  20. [其他小说]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21. [玄幻小说]我的师兄太强了
  22. [玄幻小说]灰烬领主
  23. [玄幻小说]这个体质便宜卖
  24. [穿越小说]北宋穿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