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时间倒退一阵。
太阳尚未下山前,城守府,北向亭。
中国的古代建筑,上溯到春秋战国,延伸到元明清,都有在自己家庭建筑亭子的习惯,富豪之家的亭子又是水榭,大多位居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之上,水中有着几亩荷叶,荷花开放之时,青绿相间,美景无限。
城守府也有着亭子,不过,并非在水池之上,而是在一处庭院,庭院处,栽种着花草树木,有竹子,也有芭蕉,点缀其间。
刘备并非没有力量开掘人工湖,不过,他不会做这样劳民伤财的事情。
在少年时,他喜爱华服美食,喜欢飞鹰走犬,就和那时候的刘封一般,这也是他当时第一次见到刘封突然间便有收养其为子这个念头的原因,在这个少年人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想起了失踪在乱军中的儿子,再是英雄,终究有着儿女情长的时候。
人到中年,颠沛流离,现在的刘备除了心中的那团火,对很多东西都已经失去了兴趣,华服也好,美食也好,肉体上的享受,有也可,无也可……
他心中那团火自然是北伐中原,匡扶汉室。
明眼人都知道,现在的曹操权势远胜当初的董卓,权臣这条路,不进则退,很难获得善终,并不以曹操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要想曹氏家族日后不被清算,他终究会走上那一条路。
对此,刘备心知肚明。
他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防止出现那样的情况,避免大汉覆灭,哪怕是赤手空拳,也要站在曹魏这条恶龙面前。
这一点,从他给自家庭院的亭子起的名字就体现了出来。
北向亭。
即便寄居在弹丸之地,他依旧不改北望中原之志。
只是,他不明白的是,很多时候屠龙勇士最后都会变成一条恶龙,在曹操年轻的时候,同样是一个想要屠龙的少年。
理想,很多时候终究会被黑暗的现实吞没。
许多年以后,在成都,出现在刘封面前的就是一条恶龙,至少,对刘封而言,这一位曾经和他有着真挚父子之情的皇帝变成了一条恶龙。
知晓以后历史走向的他,对刘备的感官非常的复杂。
一方面,作为一个蜀汉粉,他对昭烈帝极其的佩服,百折不挠这句话是对刘备的最佳形容,非大英雄做不到。
除此之外,刘备的仁义也见于各种演义和传说之中,在正史上,也有着记载,他这一生,从无屠城之举。
曹丞相固然雄才大略,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很多时候上不得台面。
屠城杀降也就不说了,为了防止敌对势力获得人口,他强行迁移民众离开故土,迁往陌生的地方屯田。
在这个时代,交通如此的糟糕,对民众而言,每一次长途迁徙都是一次群体免疫,生与死,就像抽签一般。
二分之一的机会。
更别说,曹操的屯田完全就是剥削民众,官府要征收一半的收入,如此,方才能供养他的数十万大军南征北战。
招揽流民屯田,这是善政。
毕竟,屯田虽然辛苦,终究有着一屋栖身,终究有着饭食果腹,比起颠沛流离要好很多,但是,将原本生活得好好的百姓前行迁徙,夺取了他们的土地,让他们成为失去所有生产资料只能为官府屯田的屯民,这行为是十足的恶政。
不管后世如何为曹操洗白,这一点,他就是不如刘备。
他是强行移民,刘备哪怕是在逃亡的时候,也有着民众跟随。
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同样是走上未知的世界,走上生死难测的迁移之路,两者比较,高下立见。
只是,有时候,英雄也不见得能一直维持自己的道义。
英雄也会被黑暗所吞噬,理想被现实所吞噬,情义在冰冷的利益之前,很多时候,就像是被大水浇上去的小火苗,连烟都没有冒一下也就熄灭了。
所以,在后来,刘备在刘封面前变成了一条恶龙。
但是,刘封理解刘备。
因为,他非常的清楚,刘封的死虽然和诸葛亮的那句话有关,因为他的存在有碍蜀汉大局,为了避免有可能的内讧,为了团结,他必须死。
但是,这个根由虽然存在,却并非他的致死原因。
要知道,哪怕是在阿斗出生之后,刘封仍然姓刘,而没有改回原姓。
当刘备在益州和刘璋作战的时候,刘封随着诸葛亮赵云入川,因功升为了副军中郎将,诸葛亮也不过是军师中郎将。
最主要的是,这副军的称号并非所有人都能承担的。
曹丕也有过类似的官职。
也就是说,刘备若是在讨伐刘璋的时候遇到不测,其他那些人便会拥戴着刘封,以他为旗帜继续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大业。
所以,当刘封镇守东三郡的时候,为副军将军。
他丢失了东三郡,这本来就是死罪,就像后来马谡失去街亭,诸葛亮虽然不舍,也不得含泪将其斩杀。
对法家的诸葛亮来说,制度非常的重要。
他那句进言,说不定也是担心刘备心软,法外施恩,放过了刘封,那样的话,刘封更不可制,一旦刘备驾崩,事情也就会变得复杂。
终究,匡扶汉室的志向,对亲生儿的感情占了上风。
刘备还是狠下心来,让刘封自尽。
刘封的儿子一直活得好好的,养在了宫中,成为了牙门将。
说得明白一点,刘封其实是自己作死的,陈寿对他的看法有着一定道理。
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
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本来,他的一切都是刘备赐予的,刘备给了他发展的机会,还给了他一个地盘,但是,在任上,他的工作干得非常糟糕,逼反了孟达,不管孟达降魏是不是有着其他心思,终归是他给了孟达这个借口。
当曹魏大军压境,他手下尽反。
这说明他作为主官,不但没有给下属带来利益,也没有让他们变得忠于蜀汉,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这都是失职。
在公,这是失职,在私,则是自取灭亡。
现在,此时的刘封也就看得明白,他绝不会重蹈覆辙。
故而,有了杜亭之行。
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根基浅薄,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身为刘备养子的基础上,刘备若是一棵大树,他不过是树上的一根藤。
在没有彻底自立之前,他须得依靠刘备。
他须得维护父子之情,不能因为彼此远离,不能朝夕相处而让感情变淡,所以,每个月他都会返回新野,向刘备述职。
一方面,报告自己的工作,讲述在工作时的感想。
他知道刘备的喜好,某方面,改变后的他和刘备有着共同的志向,都是出身黎庶,对底层百姓有着慈悲,想要太平盛世,想要所有人安居乐业。
是的,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还被刘协承认,然而,本质上,他还是那个在街边买草席的庶民。
在北向亭,刘封和刘备聊了很久。
这种交流是真心的,没有什么虚伪的技巧。
首先,刘备不知道刘封是换了个内核,只是以为这小子终于懂事了,他本来就喜爱这个儿子,感情仍然存在,并没有因为阿斗的出生而有着更多改变,至少,目前还没有,毕竟,他怎么也想不到不过区区两三年,自己就坐拥两州之地。
汉中王,皇帝……
暂时来说,他还考虑不到那么远。
那时候,他才能考虑到基业的传承。
所以,他乐于和刘封交谈,喜欢和刘封交流,特别是在回答刘封关于政务军务的一些疑问的时候,他很是开心能够为刘封解答。
其乐融融。
这就是两人相处的情况。
有着少年刘封的记忆,现在的他对刘备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深刻在记忆里,并不因为融合而改变。
也就是在那里,刘封向刘备提出了要前去拜访诸葛亮。
对此,刘备有些诧异。
现在,刘备的那些手下相互之间的交流非常自有,基本上遵循的是臭味相投的原则,不考虑其他的,只看性情相不相合,意气相不相投,对此,刘备是听之任之,不加任何限制,毕竟,他们这个集团存在的根基就是义气。
有点像是一个社团组织。
只是,这个组织并不以利益为主,完全就是意气相投。
他们以刘备为大哥,有着共同的志向,或者说,其实没有志向,只是被刘备感染,以刘备的志向为志向。
如果是纯粹利益结合的组织,早就散伙了。
毕竟,现在的刘备不能带给他们什么。
所以,刘备不仅没有限制这种臣下之间的来往,他自己也加入了其中。
有时候,甚至没有上下之分。
就如他和简雍的相处,那一位,视利益为无物,什么都以自己舒服为主,日后,也只有在诸葛亮面前方才会规规矩矩。
刘备是聪明人,很快就明白刘封这样做的意义,故而,有些诧异。
他熟悉自己这个儿子,知道对方的性情,绝不会如此细致,考虑得这么长远,现在这样做,看来,阿斗的出生对他真的有着很深影响啊。
这样一想,刘备也就有些伤感。
他很快就同意了刘封,并且,没有听刘封接下来的解释,而是让他快点去,因为天色已经暗下来了。
如此,也就有了刘封上门拜访诸葛亮之举。手机用户看大汉再起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114414.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