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事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福建,闽浙总督海青得报后信报还没看心中就凉了半截。台湾乃是孤岛,民众皆是移民后裔,本就民风彪悍,乡间挣扰纷多,台澎镇也是自己下辖十三镇中唯一一个轮换的镇营,以一镇之力竟然平定不了民乱,那事情就大了。
看了信报的内容后海青好悬没一头栽下,急命人招来福建巡抚徐嗣曾,按察使李永祺、布政使伍位纳(觉罗氏)和水师提督黄仕简以及福建将军恒瑞。(陆路提督任承恩屯驻泉州)
信报传了一圈,几人的脸上都能挂下一层霜来。海青轻咳了一下,待众人抬起头来这才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我等还需即快拿定主意,另外上报万岁的折子……”海青说到这顿了顿,他是真的感到为难,“老夫自会运墨,众位放宽心就是了,不过这议罪银……”
“制台大人放心,这次的议罪银我等同出。”恒瑞赶紧接道,这海青可不是常人,那是满洲豪门佟佳氏的子弟,满洲正蓝旗人。父亲安图,官至江西巡抚。其本人自宁郡王府长史累迁察哈尔都统,杭州、福州将军,可谓是树老根深,他自己刚到福州两天那能不给这位面子。“本官家有小余,愿出白银一万两,以来赎罪。”
恒瑞的话音一落,这边的徐嗣曾就接上了,“就是,就是,下官也愿出银万两,以消万岁浓气。”他也是到福建不久,还不到一年,跟脚扎的不深,面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自然不敢懈怠。
这次地议罪银没有黄仕简、伍位纳和李永祺地事。伍位纳和李永祺地是职位太低。虽也是按察使之职。布政使之位。但还是有很大差距地。黄仕简地官品很高。从一品地武官。可造反之事责民政官员。不在地方武将。按理来身为福州将军地恒瑞也是用不着出钱地。那不过是为全海青地面子罢了。连上福建陆路提督任承恩。这四人还是出了银子。不多。每人三千两。正好补充了下海青三人刚刚缩水地钱包。
异日。海青檄水师提督黄仕简领兵二千名自鹿耳门进。副将丁朝雄从海坛镇总兵郝壮猷自淡水进。都司马元勋屯鹿仔港。分道部署;遥命陆路提督任承恩领标兵一千二百名于鹿耳门前进。并拨各营兵候调。令金门镇总兵罗英笈诣厦门弹压。承恩自鹿耳门继进。
七月二十七日。闽浙总督海青呈报台湾张青起义地奏折和福建三位主官地议罪折子。一路快马加急。终于送到了康熙皇帝面前。
海青奏道:“台湾彰化县贼匪张青结党扰害地方。六月二十七日知县刘峻在大敦拿贼遇害。县城失陷。臣闻信。飞咨水师提臣黄仕简领兵二千名。由鹿耳门飞渡进剿。并派副将、参将、都司等。带兵分路夹攻。臣驻泉州。与陆路提臣任承恩居中调度。委金门镇总兵罗英笈赴厦门弹压。饬沿海州县防范。咨广东、浙江督抚严查海口堵拿。”
而三人地议罪奏折则是减而化之。大字明晃晃地写着每人愿缴纳议罪银万两。康熙看了很高兴。自己地老臣子就是贴心不是?再说台湾顽固外化之地。劣民群集难免闹出事端来。也不足为怪。平了就是了。他记得很清楚。台湾本来就是反贼聚集之地,他老爹顺治时期郑成功聚台,乱民涌现。可见那个地方地顽劣。
第二日。海青之折又到。海青再次奏:台湾郡城紧要。已派陆路提督任承恩领于鹿耳门。并拨各营兵候调。“先为保守郡城计”。且与水师提督声势柑援。“臣于泉州、蚶江、厦门等处往来督察。派道府经理粮饷。……鹿耳门为台地咽喉。尤须厚集兵力。现添派各标营兵。候风出口”。
计划很详细,康熙读过奏折后很满意批示道:“总以镇静内地为要。看尔等俱属张皇失措,为此朕却牵念。台湾有此等事,何至尔等如是张皇恐惧。”又说:“看来尔等皆过于张皇矣。岂有因一匪犯,使合省以及邻疆,皆怀恐俱之理。”
看得出人家的气势很足,可惜康熙怎么也想不到这就是满清万里江山颠覆的第一步。
身为福建、浙江二省之长的封疆大吏海青,连上奏折呈述军情紧急,一再调兵遣将渡海征剿。而君临天下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却指责他“张皇失措、恐惧万分”,将张青起事看成是以往台湾常有的小型械斗,不须大动干戈。究竟是海青夸大其词小题大做,还是康熙低估敌情判断失误,这就要由历史来证明了。
台湾民众十多万,到了这时至少有八成是在督台将军府的辖下。在战事陷入“僵持”的时候,张青、庄大田等人协助杨海进行了一次义军大整编。剔除了老弱孤子,老军人马还有八千出头。不过因为战事顺利,又有大批青壮来投,原因很简单义军手中握有大批的粮食。
当台湾的奏报送到朱云扬手上时,上面就清晰的标出了台湾缺粮。朱云扬既然决定马上动手,那么必要的支援也是不可缺的。除了十二门铸铁炮及相应弹药外,还有大量的刀枪盾牌、少量的铠甲和一船船的粮米。在义军起事前就以到了台湾外海。
铸铁炮不值钱,而且还都是同清军一个水平线的。像这样的火炮,造器局一个月就能铸造出一百多门,工艺很简单。可义军中是不能出现的太多,太多的话必然会引起清廷的注意。
乱民纷起的义军猛然间拉出数十门,甚至是上百门大炮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外势力插手其中。在福建盘踞的海青必然会想到隔海相望的“逆匪余孽”——残明,那样的话虽然现在没什么影响,可在福建清军进台失败后就会成为海青的借口,那个时候就是去隐蔽性了。
刀枪盾牌打造起来很容易,朱云扬这些年来很是准备了一批,这次只是分出了一成的量。之所以打造如此多的冷兵器,那是为了在大陆扩军用的。
现在大明在防御国土的情况下只能挤出七八万人马,虽然库里存了很多军火,可火器同冷兵器不一样,士兵不是挥手一招就成的,必要的训练是少不了的,并且还要考虑士兵的忠诚问题。所以,大规模扩充冷兵器部队是势在必行的。
(我认为那个时候的农民,同二十世纪初的不一样。从辛亥革命到解放之间,国党和我党的军队很多都是招来农民,拿上枪就是战士。但咱们要知道,那个时期的农民对于枪炮已经很熟悉了,就算没见过真的,脑子里也有个拟真的印象。但十七世纪末的中国农民最多接触的是弓箭,跟真正的军用火枪完全是两码事,而且还有大炮。单响声就是一个关口,所以……)
至于铠甲那就更简单了,为了增强骑兵的对抗能力,朱云扬组建的三个骑兵团都装备了中型或轻型铠甲。反正有蒸汽锤,也费不了太多的人力。送到台湾的三百副铠甲都是在骑甲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
对于台湾来说粮食才是最要命的,虽然打下彰化、诸罗、淡水、凤山四座县城,可南北义军并没有现太多的粮食,眼看着全台粮食将尽,却又没办法到外地进粮,整个台湾人心混乱。
有了充足的粮草,义军先是大大方方的为辖区百姓放了半个月的口粮,然后采取平买平卖的策略,很快就稳定了其控制区的统治。人心所向,台湾再次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毕竟军属家庭都在享受着“天大”的好处——每月放一担粮米,另外粮米价格减半(有限量);牺牲义军战士家属口粮全保。手机用户看明末之军国天下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29849.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