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居 > 其他小说 > 二拴的一九七八 > 第三十五章 春种秋收(六)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
    有一种说法,欧洲文明是小麦文明,亚洲是稻米文明,拉丁美洲则是玉米文明。
    指的是洲际特产,此话有些偏颇。
    黄河流域小麦种植量一直大于同期整个欧洲。
    尤其是西欧,夹根烟没抽完不小心就出国了。
    玉米明末传入中国,最早因其形状色泽人称“玉蜀黍”。
    属于耐旱高产作物,种子可以食用,秸秆可以喂牲口,茬子烧火。
    生产队大面积种植,玉米也是李之重家的主食之一。
    窝头、锅贴和发糕都是以玉米为主材做的,入喉生涩,但可以管饱。
    玉米在嫩的时候掰下煮熟,味道甘甜,籽粒爽脆爆浆,不失为一道美味。
    偷玉米也是孩子们的乐趣之一。
    不敢拿回家可以野外烧烤,生大火。
    带皮将玉米棒子放在火里,烤制二十多分钟就差不多了。
    一般不到十分钟就有人开吃,搞的大家都怕吃不着,不得不装了一肚子半生玉米。
    这也是这个时期生产队派专人看护的原因。
    玉米杆内有瓤,富含水分发甜,也是孩子们的零食之一。
    玉米瓤和高粱瓤晒干后是引火极品,防风易燃,是一些老烟民的必备之物。
    土默川种的都是红高粱,耐旱耐涝,根系非常发达。
    据说有白高粱,李之重没见过。
    高粱米口感很差,吃过高粱米的人都记忆深刻,口感粗糙、味道有点苦涩。
    高粱面和莜面可做二莜面,可以略改善其口感。
    高粱面和点儿蒿籽儿能出拿糕,拿糕筋道有弹性,蘸上调好的盐汤倒也不错。
    蒿籽儿是野生的。
    秋天等蒿子结籽发黄后,割下置于房顶晾晒存储。
    冬来野外浇地结冰,把蒿子背出来放在冰面捶打,一粒粒针尖儿大小的黑黄色颗粒掉了下来。
    如果在土地面上捶打,那就蒿籽儿和土都难以分开了。
    一来太小,二来颜色接近。
    蒿籽儿产量极低,一大捆打上一把,这也是古人没有驯化它的原因。
    说人“蒿籽儿大的心。”讥讽其人心眼小。
    高粱秸秆破皮后可以编席,黄白中带有红色花纹,很是漂亮。
    葶子(最上面一节)可以契篇篇。
    脱了粒的散穗高粱,一个高粱的变种,可以扎扫地扫帚,工序几同扎笤帚,还可以扎锅刷。
    高粱头抖落高粱籽剩下的穗子,可以放在腌菜瓮里打白沫,几乎每家菜瓮必备。
    高粱叶子和玉米叶相似,但较窄,花序呈圆锥形,花长在茎的顶端。
    高粱籽实一般为红褐色,除供食用外,还可酿酒,国内的几大名酒的酿制都缺不了它。
    谜语有云:“青竹竿,十八节,上面坐个红脸关二爷”,指的就是高粱。
    高粱和豆子在古代做军马饲料居多。
    高粱口感差,豆子吃了后放屁不止,直到豆腐的出现豆子的命运才好多了。
    高粱霉霉是其实是高粱病变的副产品。
    在高粱出穗前,小伙伴们就开始在高粱地里寻找。
    判断是否是霉霉需要一定经验,穗状呈现紧实饱满状,有六七成把握了。
    不过为了不伤好苗,最好掰开一探究竟。
    霉霉出穗前通体发白,内外一致,状如粉笔。
    出穗后开花变黑,不过未全开的也能吃,就是一染一嘴黑。
    霉霉味道清甜,草香浓郁,嫩的口感爽脆,老的像干吃炒面,咽的慌。
    没有什么不是饥饿的农村孩子不敢吃的。
    糜黍也有霉霉,不过个体太小且量少,小伙伴们打的不多。
    霉霉前世李之重很爱吃,有一次打的嫩霉霉多了,回去时赶上老娘心情好。
    给他和弟弟妹妹加油加盐炒了一盘,好吃的不得了。
    记忆中那个年代不好吃的东西好像很少,除了香菜(芫荽),李之重从来不吃。
    十月四号,李之重听父亲说今天要收割向日葵有些心动,想着跟去看看。
    父亲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本来不是个事。
    生产队的作息秋天和夏天有所区别,夏天天一亮就出工。
    最早五点多就走,乘着凉快多干点,等十点左右日头毒了就下工了。
    下午亦然,三点多出工天黑返回。
    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承了千百年的习惯。
    秋天出工就不一样了,这几天六点出头就天就亮了,但需等待。
    出去太早,露水多,干活容易打湿农民的手、袖、鞋和裤腿,易生病。
    而且作物带露水割下容易发霉,所以要让露水落一落在出工。
    李之重和父亲来到了饲养院。
    生产队圈牲口的地方叫饲养院,喂养牲口的人叫饲养员。
    生产队的饲养院也称队房,是个多功能活动场所。
    它既是为伺候队里几十头大牲口的饲养员而建造的住所,又是社员开会的会议室、会计算账的办公室,还是接待来宾吃住的场所。
    生产队的许多“重大决策”都在这个小小的队房作出。
    这里实际上是生产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农村基层单位的重要“机构”所在地。
    它的功能就好比现在的“政务大厅”、“会商中心”和“招待所”。
    饲养院包括生产队的整个建筑群,除了队房外还有牛马圈、草房、库房、农具库、粮库等,生产队全部家当基本都集中建在饲养院的周围。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人民公社成立到八十年代初存在了二十多年。
    饲养员就住在饲养院里,负责圈牛、拴马、铲圈、垫圈、打扫槽子、接羔、饮牲口等。
    生产队饲养的大牲口有牛、骡、马、驴四种。
    每头牲口都有名字,耕地和耙地用牛,种地、碾场和拉大车用马和骡子,拉碾子碨磨用驴。
    常言说:马无夜草不肥。
    饲养员最辛苦的事情,半夜里必须起来给牲口喂草料,如果第二天要干重活或者出远门还需要加点精料。
    大牲口能吃,饲养员隔两天就要铡草。
    把糜黍高粱玉米秸铡成寸把长,碎碎的,牲口好吃。
    铡草是个技术活儿,两个饲养员一个送秸秆,一个铡,步调一致,节奏感很强。
    “嚓啦嚓啦”“嚓啦嚓啦”的响声很动听,象一首美妙的音乐。
    饲养院的牲口槽,是青石凿的,牲口吃草料时,立在槽外边,缰绳栓在槽边的横杆上。
    院子中央的空地上,立着几根木桩,吃饱料的牲口就拴在那儿。
    牛或卧或站倒嚼(反刍),公驴一天总要长叫几声,“啊呜啊呜”的诉求着什么。
    冬季的饲养院是大人娃娃最喜欢去的地方。
    一是饲养院暖和,不缺烧的。
    二是来到这里闲聊的人多,红火热闹,也是村里的闲话中心。
    三来本就是一个公共场所。
    (关于饲养院这段,由于笔者当时年龄较小,记忆不深,参考了“玉pzshy7j1a315和太原道”的文章,在此表示感谢)手机用户看二拴的一九七八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110201.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

  1. [玄幻小说]震惊我的徒弟居然是女帝
  2. [穿越小说]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3. [玄幻小说]开局签到荒古圣体
  4. [玄幻小说]陆地键仙
  5. [都市小说]重生都市之我是仙王
  6. [玄幻小说]我的师兄太强了
  7. [穿越小说]大唐腾飞之路
  8. [都市小说]穿越香江之财富帝国
  9. [都市小说]我有一座随身农场
  10. [玄幻小说]重生之都市仙尊
  11. [玄幻小说]灰烬领主
  12. [玄幻小说]超品渔夫
  13. [修真小说]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14. [玄幻小说]凌天剑帝
  15. [玄幻小说]万古第一神
  16. [玄幻小说]武道丹帝
  17. [玄幻小说]武逆焚天
  18. [穿越小说]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19. [玄幻小说]这个体质便宜卖
  20. [都市小说]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21. [玄幻小说]诡秘:从阅读者开始
  22. [科幻小说]诸天从婴开始
  23. [玄幻小说]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
  24. [玄幻小说]百炼飞升录